[发明专利]一种用于DNA纯化的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应用和纯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9710.7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2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曾鸣;王小军;张臣良;张婷;唐子执;刘聪;姜长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分子脉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N15/10;C07K1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10015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质 核苷酸序列 编码基因 基因工程领域 编码序列 蛋白标签 高效纯化 基因编码 基因 有效地 应用 融合 | ||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DNA纯化的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应用和纯化方法。本发明所述编码用于DNA纯化的蛋白质的基因,该基因具有如下序列之一:(i)具有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述的核苷酸序列;(ii)在(i)所述序列的3’端融合了蛋白标签编码序列的核苷酸序列。本发明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有效地纯化DNA,尤其是含有TetO序列的DNA,并且可高效纯化微克以下含量级别的DNA,尤其是100纳克以下含量级别的DN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DNA纯化的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应用和纯化方法。
背景技术
高度纯化的DNA是开展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先决条件。例如,限制性内切酶反应、连接酶反应、PCR反应和DNA文库构建等体外反应,对溶液体系中的离子强度、污染蛋白水平、有机溶剂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干扰因素不仅会严重降低体外反应的效率,也同时会导致非特异性酶切、连接产物比例的增高,因此DNA的纯度是很多分子生物学实验效率和准确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目前常用的DNA纯化方法有两种:乙醇沉淀法和亲和柱纯化法。乙醇沉淀法利用DNA在70%乙醇溶液里溶解度较低的特点,将溶液中的DNA沉淀出来,通过离心收集,获得较纯的DNA。亲和柱纯化法是利用DNA能被二氧化硅(SiO2)、阴离子树脂等基质吸附的特性,将DNA溶液通过含有这些基质的亲和柱后,离心去除杂质,然后将结合到柱上的DNA洗脱下来。其中SiO2亲和柱的应用尤其广泛。虽然这两种技术非常成熟,但它们一般只适用于1微克以上的DNA样品。而对于几百纳克或更少的微量DNA样品,纯化过程的损失率很高,往往在70%以上,无法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这两种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操作步骤比较繁琐,不适用于高通量实验。
发明内容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区域结合并改变基因表达水平的蛋白质。由于不少转录因子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与它们结合,理论上它们也可以用来作为一种“介质”将含有特定序列的DNA从溶液里吸附出来。然而用转录因子作为DNA纯化“介质”至少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它们与DNA的结合力较弱,绝大多数转录因子-DNA复合体的分离常数(Kd值)都在10-8-10-6M,因此用它们进行DNA纯化,效率很低。例如,多家实验室的尝试表明运用大肠杆菌中的Lac抑制因子(Lac Repressor),能纯化细菌裂解所释放的质粒DNA,但回收效率在30%以下。另一个问题是多数转录因子从DNA结合位点解离的机制并不是非常清楚,在体外反应里,一般只能在变性条件下实现高效解离;亲和纯化DNA一般要求DNA与结合介质或基质的结合是可逆的,例如SiO2与DNA的结合力与盐浓度密切相关,因此用SiO2亲和柱进行DNA纯化时可以在高盐溶液里吸附DNA,然后用低盐溶液将吸附的DNA洗脱下来,但对于大多数转录因子结合DNA后如何实现高效解离是个难点。
在本发明中,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质来进行DNA纯化,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纯化DNA的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应用和纯化方法,该编码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有效地用于纯化DNA,尤其是含有TetO序列的DNA,并且可用于纯化微克以下含量级别的DNA,尤其是100纳克以下含量级别的DNA。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第一方面的方案是一种编码用于DNA纯化的蛋白质的基因,所述DNA含有TetO序列,所述基因具有:
(i)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述的核苷酸序列;或
(ii)在(i)所述序列的3’端融合了蛋白标签编码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优选的,(ii)所述的蛋白标签编码序列是编码SNAP、CLIP、Halo或生物素化标签中的任一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分子脉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分子脉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97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