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伤员救援运送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4361.X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4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国田;肖剑;鲍捷;吴灿烽;林远长;袁家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8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4007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伤员 救援 运送 无人驾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伤员救援运送的无人驾驶汽车。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能够在无人干预和操作的情况下到达指定的目的地,完成相应的工作的汽车。救援车是一种能够在危险环境中对伤病员实施救援的汽车。目前的救援车都是由人来驾驶,在实施救援时,也是由救援人员在现场来操作整个救援过程。本发明所述的无人救援车是无人驾驶汽车和传统救援车的结合,驾驶人员和救援人员均不需要到达伤员所处的环境,通过无线遥操作功能就可对伤病员实施救护转移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伤员救援运送的无人驾驶汽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伤员救援运送的无人驾驶汽车,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无人车自主驾驶装置和远程无线驾驶平台,所述无人车自主驾驶装置安装在无人驾驶汽车上,所述无人车自主驾驶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有车载电脑,并通过车载电脑电性连接有无人自主驾驶系统和无人救援运送系统,所述远程无线驾驶平台的输出端与车载电脑电性连接,所述无人救援运送系统与无人驾驶汽车的整车控制器通过无线网络无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无人车自主驾驶装置包括激光雷达、惯性导航模块、GPS/北斗导航模块和摄像头,所述激光雷达、惯性导航模块、GPS/北斗导航模块和摄像头的输出端与车载电脑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自主驾驶系统使得无人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避障、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的功能。无人车上的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无人车周围的障碍物信息;惯性导航模块主要用于获取无人车自身的姿态信息;GPS/北斗导航模块主要用于获取无人车自身的位置信息;摄像头主要用于观察和记录无人车运行过程中周围环境信息。
优选的,所述远程无线驾驶平台为可模拟操作的显示屏设备。远程无线驾驶平台可实现驾驶员对无人车的远程控制。整个驾驶过程驾驶员只需要在远程无线驾驶平台对模拟方向盘、油门及制动踏板进行操作,既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控制无人车自主驾驶系统,无人车自主驾驶系统会相应地将驾驶员的指令发送到无人车的整车控制器,并最终驱动自主驾驶装置实现对无人车的远程控制。
优选的,所述无人救援运送系统安装在无人驾驶汽车上,所述无人救援运送系统的控制接口与无人驾驶汽车上的整车控制器电性连接。利用远程无线操作平台,可实现伤员的运送转移、医疗救护等功能。伤员通过无人救援车能够被及时地运送到最近的医疗点,得到医护人员的救治。同时,无人救援运送系统上也可搭载有一些必要医疗救助设备和药品,在一定条件下,医护人员可以远程对伤员实施抢救。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应用范围广的喷码机,激光雷达、GPS/北斗导航模块、惯性导航模块、摄像头等传感器,以及车载电脑和整车控制器安装在无人驾驶汽车上,用于处理无人救援车的各类信息和控制信号。无人车自主驾驶装置安装在无人驾驶汽车的驾驶员位置,用于控制无人救援车的方向、油门、刹车和换档。无人救援运送系统安装在无人驾驶汽车的车架上,用于对伤员实施救援。远程无线驾驶平台位于远离无人救援车的位置,两者之间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启动无人救援车后,操作人员在远程无线驾驶平台上,选择操作模式为遥操作模式,然后远程控制无人驾驶汽车行驶。操作人员通过摄像头传回的信息观察是否发现伤员。当发现伤员后,操作人员启动无人救援系统,待伤员完全进入无人救援车后,操作人员再次操作无人驾驶汽车,将伤员运送至医疗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远程无线驾驶平台;2、无线网络;3、无人驾驶汽车;4、无人车自主驾驶装置;5、无人救援运送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43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