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3391.9 | 申请日: | 2017-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72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吴瑜;李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G01B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零件 隐蔽 部位 间隙 方法 | ||
1.一种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下测量装置:
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手持基座、端盖、固定测针、活动测针、径向拔杆、滑动斜楔、纵向推杆和读数表;所述手持基座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手持基座一端安装有所述端盖,所述端盖上部设置有固定测针座和活动测针座,固定测针座横跨在所述端盖上开设的横向滑槽两侧,所述固定测针座上垂直设置有两个所述固定测针,所述活动测针座上垂直设置有一个所述活动测针,所述固定测针与所述活动测针的间隙测量范围为-1mm~8.3mm;所述活动测针座贯穿所述端盖上开设的横向滑槽并与位于所述手持基座内部的所述滑动斜楔一端的斜面相抵,所述滑动斜楔的斜面为45°且斜面上设置有滑轨,与所述滑动斜楔的斜面相抵的所述活动测针座的一端开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内安装有滚轮;所述径向拔杆沿径向贯穿所述端盖下部的所述手持基座和所述活动测针座;所述读数表设置在所述手持基座另一端的内部,所述滑动斜楔另一端与所述读数表之间设置有所述纵向推杆,所述纵向推杆与所述手持基座之间设置有纵向推杆导向套,所述滑动斜楔与所述纵向推杆导向套之间设置弹簧,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纵向推杆上;所述读数表通过锁紧套锁紧并与所述纵向推杆导向套相抵;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检查读数表;
检查读数表的量程和表杆的活动程度,确定读数表的量程不小于10mm,并且表杆能够自由活动,阻力小于5N;
步骤2:安装读数表;
读数表检查完后,对读数表进行安装,将读数表插入手持基座的底部,并与纵向导杆的底部接触,在弹簧全部打开的状态下,即活动测针处于最大测量范围位置,此时量程最大为8.3mm,然后压表,当读数表的读数为2mm时,用锁紧螺钉挤压测量装置底部的锁紧套,使得锁紧套包裹表杆;
步骤3:检查测针组;
测针组包括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检查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的垂直度,保证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分别与固定测针座和活动测针座垂直;
步骤4:测量装置校零;
准备校零块,按压径向拔杆的拔销,使得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位于同一直线,将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插入校零块内孔,先将两个固定测针与校零块内孔一侧贴合稳定,再松开拔销,使活动测针与校零块另一侧贴合,此时要保证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的对齐状态为等高,按下读数表的置零键置零;
步骤5:安装被测件,并对被测件进行测量和读数;
将被测件固定在检具上;调整测量装置的位置,使测量装置与被测件处于垂直状态;按压拔销,使得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位于同一直线,将固定测针和活动测针插入被测件的间隙内,先将两个固定测针与被测件的间隙一侧贴合稳定,再松开拔销,使活动测针与被测件的间隙另一侧贴合,记录下此时读数表显示的数值,完成测量;
步骤6:数据处理;
将读数表记录的数值填入表格,然后对表格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所述校零块使用前需要擦拭校零块的内孔,检查内孔,并保证内孔无污染、无结构突出的情况;校零时,校零块需固定,校零完成后校零块需做防锈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所述校零块内孔的间隙为3mm或5mm,对测量装置的校零过程至少重复校零三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和步骤5之间还包括模拟测量装置对被测件不同待测位置的测量状态,以满足被测特征各种位置的测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安装被测件时,被测件为总成件时,需要保持被测件与装车状态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对被测件进行测量时,待测件为首次测量,则需要重复测量三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零件隐蔽部位间隙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中读数时,所述读数表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将单个测量数据写入电子表格中,以备后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339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