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检测谷物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8053.8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0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段劲生;孙明娜;高同春;董旭;王梅;肖青青;褚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6 | 分类号: | G01N30/06;G01N30/88 |
代理公司: | 合肥国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31 | 代理人: | 孙永刚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检测 谷物 多种 真菌 毒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谷物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同时检测谷物中10种真菌毒素的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从古至今一直对人类、动物和植物具有巨大的潜在威胁。1960年,英国发生了10万多只火鸡中毒死亡事件,研究发现,饲料中有从巴西进口的霉变的花生饼粉,用这种花生饼粉喂养大白鼠能诱发肝癌,诱发肝癌的物质被证实为黄曲霉的代谢产物,命名为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我国50年代发生的马和牛的霉玉米中毒和甘薯黑斑病中毒、长江流域的赤霉病中毒、华南的霉甘蔗中毒等,都是与食物中带染真菌和存在真菌毒素有关。受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等因素的影响,食用和饲用农产品受真菌毒素污染日趋严重,世界各地对于真菌毒素污染的报道日渐增多,有时同一地区可检出多种真菌毒素或同一真菌毒素同时在世界各地被报道。受污染的也不仅限于玉米、小麦、大麦、花生等谷物,亦有干果、水果、中药材、牛奶等。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对人类危害大的真菌毒素有十几种,一般由青霉属、曲霉属以及镰刀菌属的霉菌产生,具有毒性强和污染频率高的特点,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杂色曲霉毒素、展青霉素、玉米赤霉烯酮、串珠镰刀菌素、T-2毒素、H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二乙酸镳草镰刀菌烯醇等。
由于真菌毒素的低浓度高危害性,目前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对真菌毒素规定了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限量。我国国家标准(GB 2761-2011)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赭曲霉毒素A、展青霉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镰刀雪腐菌烯醇等6类真菌毒素的限量,限量范围从0.5u g/kg到1000u g/kg不等。
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当作传统的主食,主要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由于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谷物从种植、采收到贮藏的过程中易被真菌污染,并在不利的环境下大量产生毒素,这些真菌毒素会在人体中蓄积,降解缓慢,因此对人健康危害极大。
我国针对食品中真菌毒素制定了GB 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其中包括以下毒素的限量规定:制定了玉米中黄曲霉素B1限量为20μg/kg,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限量为1000μg/kg,玉米赤霉烯酮限量为60μg/kg;制定了稻谷中黄曲霉素B1限量为10μg/kg;制定了小麦中黄曲霉素B1限量为5μg/kg,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限量为1000μg/kg。但我国尚未规定伏马菌素在食品中限量,美国FDA规定了伏马菌素在玉米中残留限量总和为2000μg/kg;除黄曲霉素B1外,我国尚无其他黄曲霉素的限量标准,欧盟规定玉米中黄曲霉素B1限量5μg/kg,总量限量为10μg/kg,亦规定谷物中黄曲霉素B1限量2μg/kg,总量限量为4μg/kg。同时,国标GB2761-2011也规定了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分别是GB/T 18979-2003、GB/T 23503-2009和GB/T5009.209-2011,主要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检测法和荧光光度法检测,而此类方法采用的免疫亲和色谱柱较为昂贵,样品前处理操作方法复杂。
目前常用的针对食品中真菌毒素残留量的检测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酶联免疫法原理是利用抗体与酶复合物结合,然后通过显色来检测;薄层色谱法是根据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这两者均为半定量方法,多用于一种或少数几种毒素的初步筛查;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此法定量准确,但对于同时检测多组分的真菌毒素,以及对样品基质净化不完全时,目标化合物在色谱柱上无法实现基线分离,无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准确定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80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