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紫叶基因PL1的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1648.0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64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覃宝祥;李容柏;刘芳;李允振;邱永福;罗继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17 | 代理人: | 巢雄辉;汪治兴 |
地址: | 530005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基因 pl1 分子 标记 及其 鉴定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稻紫叶基因PL1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发现了水稻紫叶基因PL1分子标记,分别是P1、P2、P3、P4、和P5,利用上述分子标记对应的引物中的一对或多对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分子标记或分子标记鉴定方法在水稻紫叶基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特别是一种水稻紫叶基因PL1的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更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水稻育种家们成功地培育出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单产,缓解了我国人口迅速增长与粮食短缺的矛盾。但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如何保证水稻杂交种和不育系的纯度是一个困扰育种家们的难题。常规人工除杂技术费用高,周期长,且许多性状受栽培技术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易辨别,影响除杂的效果。利用叶色标记去杂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不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因此,开展叶色标记研究对保证杂交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纯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缩短鉴定周期,而且节省费用,对杂交稻的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稻紫叶性状是一个明显的叶色标记,越来越多的育种学家已将其运用于不育系种子纯度的鉴定。例如将隐性紫叶性状导入水稻不育系,不育系在苗期表现紫色,而其配组的杂种FI为正常绿色,两者很容易区别,这样在育秧期间就可以根据叶色差于人工剔除混杂的不育系及三系杂交稻中的保持系秧苗,达到去杂保纯的目的。而在不育系繁种时,如果隐性紫叶不育系与其它正常绿叶稻串粉结实,其长成的幼苗表现为绿色,在制种田里就可以去除,从而确保制种田里不育系的纯度。以下为相关报道记载:
曹立勇等,作物学报,1999(1):44-49;紫叶标记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中紫S的选育及其配组的杂种优势:曹立勇等利用籼型紫叶稻CN-pl成功地选育出籼型紫叶不育系“中紫S”。
杨腾帮等,福建农业科技,2005(1) : 3-5,具有隐性紫叶标记性状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明紫02S的选育;杨腾帮等,福建农业科技,2005(5): 54-56;隐性紫叶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明紫03S的选育:杨腾帮等将紫叶性状导入到不育系中,选育出明紫-2S和明紫-3S。
余显权等,贵州农业科学,2003,31(3) : 3-7,隐性紫叶水稻的改良及其应用探讨:余显权等利用原始材料Parptecknck杂交转育出99Hll4紫S。
向关伦等,种子,2007,26(1):93-95,水稻不育系紫ⅡA的选育:向关伦等利用庚紫与珍汕97B和II-32B杂交选育出紫IIA。
邓国富等,中国稻米,2008(5):26-28,水稻紫红叶标记不育系先红A的选育及应用:邓国富等将紫叶稻IR1552的紫色性状导入到籼型三系不育系和两系不育系中,成功地选育出籼型紫叶三系不育系先红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16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玛咖人参片的制粒压片设备
- 下一篇:一种西药片剂切割存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