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白羽王鸽乳鸽胸腿肌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5015.0 | 申请日: | 201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1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姜润深;万意;周帮园;黄媛媛;马陈东;王志成;戴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69 | 分类号: | C12Q1/6869;C12Q1/6888;A01K6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怡恩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6 | 代理人: | 潘青青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白羽王鸽 乳鸽 胸腿肌率 分子 标记 辅助 选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白羽王鸽乳鸽胸腿肌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育种基础群建立:选择成年白羽王鸽种鸽作为育种基础群,即0世代;种鸽采取笼养,种鸽编号;基础群亲鸽连续繁殖,获得G1代,由种鸽孵化、哺育;G1代后备鸽饲养;G1代后备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G1代选留的后备鸽进入繁殖期选种。纯繁继代,获得G2代,如此循环,获得Gn代。本发明提供的L‑FABP基因分子标记与乳鸽胸肌率和腿肌率有遗传关联,因此可以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来提高乳鸽胸肌率和腿肌率,避免破坏性度量;另外,利用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实现早期选种,加快育种进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禽类遗传标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高白羽王鸽乳鸽胸肌率和腿肌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肉鸽养殖大国,全国种鸽存栏约5000万对,年产乳鸽8亿只。我国肉鸽生长以农户小规模养殖为主,且大多数实行自繁自养,因小群体近交和缺乏相关育种技术,鸽群生产性能不佳甚至退化。白羽王鸽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是我国当前肉鸽生产的主要鸽种,然而伴随着杂交、近交、盲目选种,导致白羽王鸽种源混杂、生产性能良莠不齐。近年来,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和科研单位着手肉鸽育种工作,但是至今尚未培育成国家审定的新品种,表明肉鸽育种较鸡、猪等其他畜禽滞后。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来选择的育种技术,在猪、牛、鸡等畜禽育种中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肉鸽育种中尚未多见。本发明人前期研究发现,白羽王鸽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外显子2存在T1327C突变,等位基因C是乳鸽胸肌率和腿肌率的有利基因却不影响乳鸽的体重,因此可以通过选育提高鸽群L-FABP等位基因C的基因频率来提高乳鸽胸肌率和腿肌率,从而提高乳鸽的屠宰性能,增加可食部分的比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白羽王鸽乳鸽胸腿肌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在常规选育的基础上,利用L-FABP基因分子标记,开展标记辅助选择,逐代提高白羽王鸽乳鸽胸肌率和腿肌率。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提高白羽王鸽乳鸽胸腿肌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育种基础群建立
选择成年白羽王鸽作为育种基础群,即0世代。种鸽采取笼养、编号。
步骤2、基础群繁殖获得G1代
基础群(0世代)种鸽连续繁殖,获得G1代。由种鸽孵化、哺育。
步骤3、G1代后备鸽饲养
乳鸽25日龄时,淘汰明显体重偏小的个体,留种的个体佩戴带有唯一编号的脚环作为个体识别。佩戴脚环的同时,翼根静脉取血0.2ml,抗凝冷冻保存备用。乳鸽佩戴脚环后,转入青年鸽舍作为后备种鸽饲养。
步骤4、G1代后备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配对前,选留羽色、胫色等符合本品种外貌特征、体重中等偏上、体型匀称的个体,留种比例约80%。
(2)对选留的个体进行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的基因型鉴定
①后备鸽基因组DNA提取:采用酚-氯仿法提取乳鸽血液中的基因组DNA。
②L-FABP基因片段PCR扩增:合成PCR引物:上游引物序列为GAAATCCTCACAGTTGGGCG、下游引物序列为CTTGGCCTTCTCTCCTGTCA;PCR扩增体系为20ul,其中基因组DNA 1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2×Premix Taq 10μL、ddH2O 7μL;PCR程序为94℃5min,后接35个循环,94℃30s,x℃45s,72℃30s,后接72℃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50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