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77590.5 | 申请日: | 2016-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08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D·斯佩齐亚里;C·拉维扎;G·科隆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C11/03 | 分类号: | B60C11/03;B60C11/13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林振波 |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车轮 轮胎 | ||
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1),其包括胎面带(2),在所述胎面带上限定径向外部胎面表面(3)和胎面花纹,并且在所述胎面带中限定了以下区域:‑所述胎面带的中央区域(5),所述中央区域在等于胎面带的有效宽度(L)的至少30%的宽度上在轮胎的赤道面(X)附近周向延伸;‑第一胎肩区域(6)和第二胎肩区域(7),在胎面带的轴向外侧位置中,所述第一胎肩区域和所述第二胎肩区域分别在中央区域的相对侧上延伸,并且各自在等于胎面带的有效宽度(L)的至少20%的宽度上延伸;胎面花纹在第一胎肩区域和第二胎肩区域中的每一个以及中央区域上包括相应的多个横向沟槽(20;30;40;50),所述横向沟槽包括底部(23;33;43;53)和彼此面对的一对侧壁(24,25;34,35;44,45;54,55)。这些侧壁相对于径向方向以第一倾角从底部朝向胎面表面(3)延伸,并且在其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上通过相应的倒角(26,27;36,37;46,47;56,57)连结到胎面表面,所述相应的倒角具有相对于径向方向的第二倾角,所述第二倾角大于第一倾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特别地涉及用于高性能汽车的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所述胎体结构围绕旋转轴线环面地成形并且包括至少一层胎体帘布层,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帘布层具有接合在对应的环形固定结构中的终端部边缘,所述环形固定结构称为胎圈芯。
在胎体结构的径向外侧位置中设置有带束结构,所述带束结构在汽车轮胎的情况下包括橡胶化织物的至少两个径向重叠的条带,所述橡胶化织物设置有通常为金属的增强帘线,所述增强帘线在每个条带中彼此平行地定位但是与相邻条带的帘线交叉,所述帘线优选地关于轮胎的赤道面对称地定位。
优选地,带束结构还包括第三层织物或金属帘线,所述第三层织物或金属帘线至少在底层带束条的端部上沿周向(以0度)放置在径向外侧位置中。在无内胎轮胎中,为了确保轮胎的气密性,还提供了气密的称为衬里的径向内层。
在带束结构的径向外侧位置中施加有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胎面带,在所述胎面带上限定了用于接触路面的胎面表面。
为了确保即使在潮湿的路面上也具有足够的抓地力,轮胎具有带有各种形状和几何结构的沟槽的胎面带,所述沟槽的主要目的是在轮胎表面与路面相互接触时排出存在于轮胎表面和路面之间的任何水,从而防止由于水对移动轮胎的冲击而引起的静水压力导致轮胎从路面上抬起(甚至部分地),这致使车辆失去控制(称为滑水现象)。
相对于平行于轮胎旋转轴线作用的侧向(漂移)力,沿着周向方向形成的沟槽也可能影响轮胎行驶的方向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机动车辆的加速和制动期间,沿横向方向形成的沟槽可能影响轮胎的牵引特性,换言之,影响其将平行于行驶方向的切向力传递到路面的能力。
本申请人已经注意到,横向沟槽的宽度增加提高了牵引力,尤其是在潮湿表面上的情况中,但过度使用会损害干燥表面上的性能并且加大轮胎的噪音,特别是在这些较宽的横向沟槽以相当数量设置并且设置在轮胎的胎肩区域上的情况中。事实上,引起噪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沟槽和/或块体的边缘连续撞击路面。
本申请人还已经注意到,形成在胎面带中的沟槽的数量和构造会直接影响轮胎的重要环境参数,例如与车辆燃料消耗直接相关的滚动阻力。
为了在所有使用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安全水平,轮胎必须首先具有出色的制动性能(在干燥和潮湿的表面两者上)。这种特性在用于高性能汽车的轮胎中尤为重要,所述高性能汽车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侧向抓地力和出色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然而,本申请人已经注意到,改善制动和操纵特性的沟槽的尺寸参数的修改会对其他轮胎重要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更宽和更深的横向沟槽改善了潮湿表面上的制动和操纵性能,但却会增加噪音。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未经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775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