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70991.8 | 申请日: | 2016-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0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 发明(设计)人: | 日高慎介;服部公彦;松冈英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29C45/14;B32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李国卿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成型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复合成型体,其是以下的(A)、(B)、(C)、(D)按照该顺序层叠而成的:
(A)由以聚酰胺类树脂为基体树脂的纤维增强树脂形成的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
(B)由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形成的成型体,所述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是由将不饱和羧酸或α,β-不饱和羧酸酐0.1~30重量%、与丙烯类单体70~99.9重量%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形成的;
(C)由不含酸的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所述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是丙烯均聚物、或者是乙烯或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与丙烯形成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
(D)由聚丙烯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特征在于,(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中的聚酰胺类树脂为尼龙6,(D)聚丙烯类聚合物为聚丙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包含数均纤维长度为2mm以上的增强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的增强纤维为连续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的增强纤维为连续纤维,且沿一个方向取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的增强纤维包含碳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D)聚丙烯类聚合物包含增强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增强材料选自纤维状填充材料、非纤维状填充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B)由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形成的成型体的厚度在10~50μm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C)由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是乙烯或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与丙烯形成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体,其中,(C)由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的厚度在10~50μm的范围内。
12.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将(A)纤维增强树脂、(B)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C)不含酸的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按照该顺序层叠而成的成型体配置在模具内,向该模具内的所述成型体周围供给经过了液化的(D)聚丙烯类聚合物从而对所述成型体进行嵌件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其中,经过了液化的(D)聚丙烯类聚合物通过注射成型或注射压缩成型而被供给至模具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复合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其中,(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是通过将连续纤维投入至充满了经熔融的聚酰胺类树脂的含浸模中、并从狭缝模拉拔出而成型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下述任一种方法将(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与(B)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C)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进行成型一体化:
(I)在(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使(B)酸改性乙烯基类共聚物与(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接触的方式层叠将(B)酸改性乙烯基类共聚物和(C)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进行熔融一体化而成的薄膜状物,通过热压进行熔融;或者
(II)在(A)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涂布经熔融的(B)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然后涂布(C)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并进行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7099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结晶聚合物组合物
- 下一篇:使用增材制造生产物体的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