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合修复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66055.X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8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马克·F.·库尔德;大卫·葛列格·安德森;杰米·E.·萨拉维亚;埃里克·比尔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拉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04;A61B17/06;A61B17/062;A61B17/10;A61B17/28;A61B1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型 针组件 柄部 捕获构件 缝合 致动器 联接 修复 构型转换 可操作地 可移动地 修复装置 接合 针间隔 近端 配置 远端 响应 转换 移动 | ||
公开了用于组织的缝合修复的装置和方法。一种设备包括柄部、针组件和致动器。所述柄部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针组件配置为在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之间转换,并且包括第一针和第一捕获构件。致动器可移动地联接到柄部并且包括可操作地联接到针组件的第一联接部分。第一联接部分配置为响应于将第一针组件从第一构型转换到第二构型的第一力而相对于柄部移动,在所述第一构型中第一捕获构件与第一针间隔开,在所述第二构型中第一捕获构件与第一针接合。还公开了用于缝合修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手术和缝合线的放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组织(例如在脊柱手术期间发生的硬脑膜撕裂)的缝合修复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硬脑膜撕裂(硬脑膜切开)是脊柱手术期间相对常见的情况。硬脑膜切开的发生率可以根据规程而变化,并且可以是手术修复如腰椎手术等期间的另外挑战。此外,期望形成硬脑膜的基本上不透水的闭合以限制和/或避免例如脑脊液(CSF)泄漏,否则所述CSF泄漏可能导致患者并发症,包括脊髓性头痛、脑膜炎,脑脊液漏和硬脑膜外脓肿。
使用缝合线的手术闭合技术是进行硬脑膜修复的常用方法。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解剖学上的约束、CSF或血液对可视化的妨碍以及与神经根的紧密接近,这些技术可能难以执行。在一些情况下,当使用微创技术如管牵开器系统=时,这些挑战可能进一步复杂化。在一些此类情况下,外科医生可以选择不修复硬脑膜切开,或者他们可以尝试使用传统缝合工具来修复硬脑膜切开。这种工具和装置可能是受限的,并且在一些情况下缺乏避免阻塞和/或实现让针和缝合线穿过组织的足够通道的可操纵性。因此,硬脑膜的手术修复通常是耗时和昂贵的。
因此,存在对用于组织(例如脊柱硬脑膜中的撕裂)的缝合修复的方法和设备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文所述的实施方案与用于组织的缝合修复的装置和方法相关,所述组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在脊柱手术期间发生的硬脑膜撕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设备包括柄部、针组件和致动器。所述柄部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针组件配置为在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之间转换,并且包括第一针和第一捕获构件。致动器可移动地联接到柄部并且包括可操作地联接到针组件的第一联接部分。第一联接部分配置为响应于将第一针组件从第一构型转换到第二构型的第一力而相对于柄部移动,在所述第一构型中第一捕获构件与第一针间隔开,在所述第二构型中第一捕获构件与第一针接合。
还公开了用于缝合组织的方法。例如,操作缝合装置的方法包括将具有第一针和与第一针连接的缝合线的至少一个缝合装置的远端部分定位在组织撕裂的第一侧上的组织内侧下方,所述第一针加载在所述至少一个缝合装置中。第一针是包括与缝合线连接的第一端部以及尖的第二端部的弯曲针。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个缝合装置上致动致动器以将第一针的第二端部穿过组织从内侧朝向外侧推进,直到第一针的第一端部被从所述至少一个缝合装置释放。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分别处于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中的硬脑膜修复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硬脑膜修复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图3的硬脑膜修复装置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5是包括在图3的硬脑膜修复装置中的柄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6和图7分别是图5所示的柄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透视图。
图8是处于第一构型中的图5的柄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包括在图5的柄部中的致动器的第一臂的透视图。
图10是包括在图5的柄部中的锁的锁定构件的透视图。
图11和图12各自是分别处于第二构型和第三构型中的图8的柄部的所述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包括在图3的硬脑膜修复装置中的筒的透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拉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杜拉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660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