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产品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60176.3 | 申请日: | 2016-10-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5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L·巴萨瓦拉朱;S·古塔帕杜;G·辛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张晓威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产品 红叶茶 真空干燥步骤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生产茶产品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含水量低于5%的红叶茶;b)以步骤(a)的红叶茶重量的30‑80%的量添加水;和c)在低于600帕斯卡的真空和‑60℃至+60℃的温度下冷冻干燥或真空干燥步骤(b)的红叶茶,以获得所述茶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产品,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红茶产品。
背景技术
茶是世界上被最广泛地饮用的饮料之一。有多种类型的茶,例如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等。在不同的类型中,红茶产品更受欢迎。通常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萎凋、浸解(macerating)、发酵和烘焙/干燥。红茶的特征性颜色、风味和芳香在发酵期间产生。在茶加工中,术语发酵通常用于指酶促氧化。发酵后,在高温下干燥茶以抑制酶的作用并将水分降至低水平。
基于茶的饮料可以作为热饮或冷饮饮用,或者可以作为常温下(~25℃)的饮料饮用。但是,无论这些基于茶的饮料以何种方式饮用,这些茶产品的感觉(sensorials)是主要关注点。在红茶饮料的情况下,消费者认为感觉是主要因素。红茶产品的感觉主要包括颜色和浊度。颜色赋予对红茶茶汤的影响。认为消费者广泛地喜欢具有丰富红色茶汤的红茶。消费者想要这样的红茶产品,其产生浊度低的丰富红色茶汤。
已努力提供具有增强的红色的红茶产品。
US2008/0118602(Unilever,2008)公开了茶产品的生产方法,所述茶产品易于冲泡且具有改善的红色。该方法包括使红茶与抗坏血酸和/或其盐、氧化剂和水接触至少5分钟的时间,随后进行干燥,以制做可在5-100℃的水中冲泡的茶产品。
US3873745(Nestle,1975)中描述了冷冻干燥红茶叶以保留其芳香成分。其描述了将溶剂与在所述溶剂中或含有所述溶剂的溶液或悬浮液中的物质分离的方法,其包括固化所述溶剂,然后在减压下于冷冻干燥室中通过升华将其与所述物质分离,其中,在所述室中产生如下气氛,其主要由在高于-196℃的温度下能以凝聚态存在并且在上述温度下饱和蒸汽压不超过2托的气体介质组成,随后使所述介质于冷却表面上凝聚,所述冷却表面的温度使得所述介质的饱和蒸汽压不超过2托,并且随后通过升华将所述溶剂与所述物质分离,并凝聚到所述冷却表面上。
我们还发现无论以何种方式沏泡叶茶产品,沏泡饮料后剩余的茶叶废料均含有数量可观的多酚未被利用并在沏泡程序后作为废料弃去。多酚被认为是绝大多数茶产品中的主要成分。据信多酚为茶产品提供所需的味道(涩味、苦味等),并且还提供各种健康益处。已知多酚为“茶有益成分(tea goodies)”之一。
同样,已努力提高茶产品中的多酚含量。
WO 2012/133901(KANNO MINORU等人,2012)描述了用于植物叶的多酚增加剂(其能够延长诸如叶菜和茶叶的植物叶的保存期)、用于植物叶的多酚和氨基酸增加剂、树脂丸、植物叶储存片(storage sheet)以及植物叶储存片的制造方法。
现有技术均未公开产生具有增强的红色和降低的浊度的茶汤的茶产品。现有技术没有公开处理成品红茶产品以生产产生具有增强的红色和降低的浊度的茶汤的红茶产品。成品红茶优选指那些经过红茶生产工序(例如萎凋、浸解、发酵和干燥)且含水量低于5重量%的产品。此外,现有技术未说明如何提高多酚从叶基质中的可萃取性以利用已存在于叶中且否则在饮料沏泡后随同用过的茶叶作为废物丢弃的多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产生具有增强的红色和较低浊度值的茶汤的茶产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处理成品红茶产品以生产产生具有增强的红色和降低的浊度的茶汤的红茶产品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改善多酚从茶叶中的可萃取性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广泛工作以解决这些问题时惊奇地发现,向成品红茶产品添加特定比例的水,然后进行冷冻干燥,所生产的茶产品产生具有增强的红色和较低浊度值的茶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未经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601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