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热管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7028.6 | 申请日: | 2016-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6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吉毅;竹内雅之;佐藤慧伍;三浦功嗣;榎本宪彦;杉村贤吾;爱丽儿·马拉斯甘;小泽郁雄;梯伸治;新保善一;大西阳一;村田登志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H1/08 | 分类号: | B60H1/08;B60H1/00;B60H1/03;B60H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张丽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管理 装置 | ||
车辆用热管理装置具备:第一热源(21)、第二热源(23)、加热器芯(24)、第一热介质路径(30)、第二热介质路径(31)、加热器芯路径(32)、切换部(27、28)及控制部(60)。第一热源配置于第一热介质路径,第二热源配置于第二热介质路径。加热器芯路径形成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并配置有加热器芯。切换部对第一热介质路径与加热器芯路径之间的流体上的连接及切断进行切换,并且对第二热介质路径与加热器芯路径之间的流体上的连接及切断进行切换。在加热器芯路径的热介质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切换控制和第二热源控制中的至少一方的控制。在切换控制中,控制部控制切换部的工作,以使第二热介质路径连接于加热器芯路径。在第二热源控制中,控制部使第二热源发热。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10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196666号,在此作为参照引入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通过来自加热器芯的散热对车室内进行制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加热器芯通过被来自发动机的散热加热了的冷却水对车室内进行制热。
在该以往技术中,不仅发动机而且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也能够对冷却水进行加热。水制冷剂热交换器是利用制冷循环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由此,即使在来自发动机的散热量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来自水制冷剂热交换器的散热来加热冷却水从而对车室内进行制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3830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发动机是对作为热介质的冷却水进行加热的第一热源,水制冷剂热交换器是对作为热介质的冷却水进行加热的第二热源。
在采用了能够将加热器芯切换连接成具有第一热源的第一热介质路径与具有第二热源的第二热介质路径的结构的情况下,若在第一热介质路径与第二热介质路径之间热介质的温度差变大,则在切换了与加热器芯连接的热介质路径时,流入至加热器芯的热介质的温度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产生加热器芯吹出空气温度的变动,有可能损害乘员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抑制在切换了与加热器芯连接的热介质路径时流入至加热器芯的热介质的温度发生变化的情况。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热管理装置具备:第一热源、第二热源、加热器芯、第一热介质路径、第二热介质路径、加热器芯路径、切换部及控制部。第一热源通过伴随着工作而产生的废热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第二热源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并能够任意地控制发热量。加热器芯使热介质与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第一热介质路径形成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并配置有第一热源。第二热介质路径形成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并配置有第二热源。加热器芯路径形成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并配置有加热器芯。切换部对第一热介质路径与加热器芯路径之间的流体上的连接及切断进行切换,并且对第二热介质路径与加热器芯路径之间的流体上的连接及切断进行切换。在加热器芯路径的热介质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通过进行切换控制和第二热源控制中的至少一方的控制,而使第二热介质路径的热介质的温度高于外气温度。在切换控制中,控制部控制切换部的工作,以使第二热介质路径连接于加热器芯路径。在第二热源控制中,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热源发热
由此,在加热器芯路径的热介质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加热器芯路径的热介质和第二热源的发热中的至少一方使第二热介质路径的热介质的温度上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电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70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