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系统及具有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49822.6 | 申请日: | 2016-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8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西川诚人;小牧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556 | 分类号: | H01M10/6556;H01M50/204;H01M50/244;H01M50/249;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33;H01M10/647;H01M10/652;H01M10/6554;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系统 具有 电动 车辆 | ||
为了减少借助多个换热器所冷却的电池的温度差而进行均匀地冷却,电池系统具有:电池单元(2),其具有能够充放电的多个单电池;多个换热器(3),其借助循环的冷却液对电池单元(2)的单电池进行冷却;以及冷却机构(35),其借助用于使冷却液循环的循环通路(8)而与换热器(3)连结。循环通路(8)具有使冷却液分支而进行分流的多个分支部(8B),该分支部(8B)与换热器(3)连结,从冷却机构(35)供给来的冷却液从分支部(8B)分流到各个换热器(3)而被供给到各个换热器(3)。而且,在分支部(8B)设有用于控制冷却液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部,利用流量调整部控制冷却液的流量,从而使利用各个换热器(3)连结的单电池的温度差均匀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要在用于驱动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电动汽车等汽车的马达的电源用等中使用的电池系统和具有该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特别涉及利用换热器对由多个单电池构成的电池单元进行强制冷却的电池系统和具有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搭载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的大电力的电池系统由于充放电的电流大,另外在各种外界条件下使用,所以存在电池的温度上升的情况。电池的温度上升不仅使电池的电特性降低,而且缩短电池的寿命,进而成为影响安全性的原因,因此,在电池的温度变高时需要进行冷却。为了冷却温度上升的电池,开发出利用由冷却板构成的换热器冷却电池的电池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系统使制冷剂在冷却板中循环而利用制冷剂的汽化热进行强制冷却。因此,该冷却系统存在复杂且零件成本高的缺点。具体而言,这是因为,该冷却系统要将利用压缩机加压到高压的液状的制冷剂供给到冷却板,因此需要以下等部件:压缩机,其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加压;换热器的冷凝器,其用于冷却加压过的制冷剂而使制冷剂液化;膨胀阀,其用于使被冷凝器液化了的制冷剂绝热膨胀。此外,该冷却系统因为要将高压的制冷剂供给到冷却板,所以需要设为使高压的制冷剂不在冷却板、冷却板的配管的连结部泄漏的结构,在组装方面也存在费时费力的缺点。因此,专利文献1的电池系统存在冷却系统复杂且零件成本、制造成本高的缺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开发了一种不使用制冷剂而是使用冷却水在作为冷却板的换热器中循环而冷却电池单元的电池系统。该电池系统因为不依靠制冷剂的汽化热而是用冷却水对换热器进行冷却,所以换热器不会被冷却到异常的低温。因此,能够显著减少换热器的表面的结露。此外,因为无需向换热器供给加压了的制冷剂,所以能够使换热器的结构、配管的连接简化,并且能够减少零件成本和组装成本这两项成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43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具有多个电池的电池系统中,为了高效地冷却这些电池,需要具有多个换热器。特别是,需要将利用多个换热器冷却的多个电池均匀冷却。例如,为了使多个换热器均匀冷却,需要使自循环通路分支而向各换热器供给的冷却液的流量相同。此外,根据使用环境不同,电池系统有时发生电池的温度上升不均。例如,在搭载于电动车辆等的用途中,因周围的环境,有时会在局部产生容易被加热的区域,有时靠近这样的区域配置的电池的温度被加热得比配置在其他区域的电池的温度高。在这样的使用环境中,减少利用多个换热器所冷却的电池的温度差而进行均匀冷却的做法变得更困难。
本发明是以进一步解决以上的缺点为目的开发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利用多个换热器所冷却的电池的温度差而进行均匀冷却的电池系统和具有该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98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