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递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43201.7 | 申请日: | 2016-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0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堤大喜;增田肇幸;驹井浩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D3/79 | 分类号: | F16D3/7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陈蕴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传动轴等动力传递装置,特别涉及多个轴部件经由具有轴向的振动吸收功能的联轴器而连结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该类动力传递装置,已知下面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分别设置于相互抵靠的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以及配置于该两个连接部件之间的环状接口部件。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具有分别向径向等间隔分支的三叉状分支臂,并且在该各分支臂的前端部贯通形成有连接孔。另一方面,所述接口部件在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位置上贯通形成有六个插通孔。
并且,各所述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通过在插通于分别重合的各所述插通孔与连接孔的内部的螺栓的外螺纹部紧固螺母而连接,基于所述螺栓及螺母之间产生的轴向力(紧固力),进行相互之间的动力传递。
然而,近年来的车辆大多被高输出化及小型化,在像现有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那样、仅通过轴向力传递动力的装置应用于这种车辆的情况下,在各所述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之间易于产生滑动,伴随着该滑动,所述螺栓可能出现松动。
因此,作为不仅利用轴向力、还利用其它作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也已经开发了下面的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利用螺栓及固定用销,将分别设置于相互抵靠的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与配置于该两个连接部件之间的接口部件进行紧固。
所述固定用销具有:圆盘状的头部、以及沿轴向从该头部的内周部延伸的圆筒状主体部,并且在内部轴向贯通形成拧入所述螺栓的外螺纹部的内螺纹孔。另外,所述固定用销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所重合的插通孔与连接孔,从接口部件侧插通,并且其前端部压入形成于所述连接孔的接口部件侧的孔缘的定位用大径孔部。
通过上述结构,各所述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不但能够利用所述螺栓及固定用销的头部之间所产生的轴向力,也能够利用作用于所述固定用销的主体部前端部的剪切力进行两者之间的动力传递,因此,难以在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之间产生滑动,能够抑制所述螺栓的松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15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30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例如在连接传动轴与变速器的输出轴这样不同的车辆结构部件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规格及形状大多相互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应用所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则必须配合各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孔(定位用大径孔部)的内径,分别改变所述固定用销的主体部的外径及接口部件的插通孔的内径等,将可能造成作业工序复杂化及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能够抑制螺栓松动,并且对于规格及形状不同的连接部件,也能够只通过轻微的改变容易地进行安装。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接口部件,其形成有插通孔,在轴向上具有弹力;连接部件,其形成有连接孔,通过插通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的螺栓,与所述接口部件连接;套管部件,其横跨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所述螺栓;环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连接孔内,外周面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抵接,并且在内部具有贯入所述套管部件的贯入孔。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螺栓松动,并且对于规格及形状不同的连接部件,也能够只通过轻微的改变容易地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一部分剖视而表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将相同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剖视一部分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相同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环状板上安装套管部件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一体形成的套管部件及第二凸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剖视一部分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各个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3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