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机的电动滑行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37954.7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48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森冈典子;垣内大纪;大依仁;朝仓博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IHI |
主分类号: | B64C25/36 | 分类号: | B64C25/36;B60T1/16;B64C25/42;B64D27/24;B64D41/00;H02P3/18;B60T8/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曾贤伟,郝庆芬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电动 滑行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动电动机的动力用作推动力的飞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将喷气式发动机作为推动源的飞机利用喷气式发动机的推力在飞机场的滑行道滑行(自行运行)。但是,在滑行时喷气式发动机消耗较多的燃料,所以近年来,进行了滑行中使用电动电动机的动力来提高油耗的尝试。专利文献1公开了相关的技术。
作为滑行的动力源的电动电动机能够使用于辅助起飞滑翔时的喷气式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除此以外,也能够用作着陆时的制动源。此时,作为发电机而发挥作用的电动电动机产生再生电力。专利文献2以及3公开了相关的技术。
也可以将再生电力充电到飞机内的蓄电池来积蓄,但该情况下,蓄电池的充电控制复杂化。为了避免该情况,理想的是尽可能在产生的时刻消耗再生电力。作为实现的方法,有如下的方法:飞机的电动电动机所产生的再生电力在负载的消耗电力以内的情况下将再生电力供给至负载,超过消耗电力的情况下将再生电力供给至内部电阻。专利文献4公开了相关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28485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36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3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952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根据再生电力的大小切换其供给目的地的上述的方法中,在无法通过负载消耗再生电力的情况下,再生电力不必要地被内部电阻消耗。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将飞机滑行、起飞时的滑走时作为动力源而使用的电动电动机用作着陆时的制动源时在电动电动机产生的再生电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方式的飞机的电动滑行系统具备:飞机的车轮;滑行用电动机,其在上述飞机着陆时与上述车轮一起旋转而向该车轮赋予制动力,并且产生与该制动力对应的再生电力,在上述飞机滑行时使上述车轮旋转;以及电源控制单元,其将上述再生电力供给至为了上述飞机的着陆或者中止着陆后进行的再起飞而被驱动的上述飞机的电动要素。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滑行系统的飞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飞机内部的电气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飞机内部的电气概要结构的其他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搭载有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滑行系统(electrically powered taxiing system)的飞机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飞机1在躯干3的下部具有储存式的前脚5以及主脚7。前脚5具有一个以上的车轮5a,左右的主脚7分别具有一个以上的车轮7a。设置于躯干3的左右的主翼9、11分别具有在着陆时弹起而对飞机1赋予制动力的多个(spoiler)扰流板9a、11a。主翼9、11分别支承发动机舱(engine nacelle)13、15。
发动机舱13、15分别收纳喷气式发动机17、19。在发动机舱13与喷气式发动机17之间形成有通过喷气式发动机17的风扇被吸入到发动机舱13的空气中绕过喷气式发动机17的旁通气流的通路。同样地,在发动机舱15与喷气式发动机19之间也形成有通过喷气式发动机19的风扇被吸入到发动机舱15的空气中绕过喷气式发动机19的旁通气流的通路。
在发动机舱13、15分别设置有滑动式的机舱盖(nacelle cover)13a、15a。机舱盖13a、15a与上述的主翼9、11的扰流板9a、11a一起构成在飞机1着陆时施加制动的反推力单元。
若机舱盖13a、15a向飞机1的后方滑动,则在发动机舱13、15分别形成有环状的缝隙,经由该缝隙,发动机舱13、15内的旁通气流的通路分别与发动机舱13、15的外部连通。而且,发动机舱13、15内的旁通气流分别通过环状的缝隙向发动机舱13、15的外部排出,成为偏转到飞机1的前方的气流。这些被偏转后的气流对飞机1赋予制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IHI,未经株式会社IHI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37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