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释放副车架的前区段的副车架方法和布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28565.8 | 申请日: | 201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5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汤姆·斯图达特;丹·亚当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1 | 分类号: | B62D21/11;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康正德;陈智勇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释放 车架 区段 方法 布置 | ||
1.一种车辆中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副车架布置(1)包括副车架(2)、车身构件(3)以及第一附接承窝(33a)和第二附接承窝(33b),每个附接承窝(33a、33b)适于承载紧固装置(4b),所述紧固装置(4b)适于将所述副车架(2)紧固到所述车身构件(3),其中
-所述紧固装置(4b)适于紧固所述副车架(2)的前区段(31),
-所述第一附接承窝(33a)和所述第二附接承窝(33b)各自包括被布置成与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91)分开一定角度的弱化部(42),并且
-所述弱化部(42)适于在所述车辆变形的情况下坍陷以释放所述副车架(2),
其特征在于,当从上方观看时,所述弱化部(42)中的至少一个布置成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车辆的所述行进方向(91)的角度,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弱化部(42)适于在所述车身构件(3)在碰撞期间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车辆的所述行进方向(91)的向外方向上变形时释放所述副车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紧固装置(4b)布置于每个附接承窝(33a、33b)的贯穿孔径(41)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第一附接承窝(33a)的所述弱化部(42)布置成与所述第二附接承窝(33b)的所述弱化部(42)不同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副车架(2)是包括下板区段(2b)和顶区段(2a)的双部件副车架(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副车架(2)还包括布置为所述顶区段(2a)的一部分的两个塔部(2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弱化部(42)是在每个附接承窝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弱化部(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弱化部(42)是在每个附接承窝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狭缝(42)。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附接承窝(33a、33b)的所述弱化部(42)适于在变形期间来自另一物体的撞击下坍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附接承窝(33a、33b)的所述弱化部(42)适于在变形期间在来自传动系、动力总成或前悬架的物体的撞击下坍陷。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第一附接承窝(33a)的所述弱化部(42)布置成在从上方观看时从所述第一附接承窝(33a)的正面观看的逆时针的第一角度(a),并且所述第二附接承窝(33b)的所述弱化部(42)布置成在从上方观看时从所述第二附接承窝(33b)的正面观看的角度(b)。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布置(1),其中所述紧固装置(4b)适于当在变形期间与所述副车架(2)的接合被释放时被保持在所述车身构件(3)中。
12.一种用于在车辆变形期间释放所述车辆中的副车架布置(1)的方法,其中所述副车架布置(1)是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紧固装置(4b)将所述副车架(2)的前区段(31)保持到所述车身构件(3),
-通过所述附接承窝(33)的所述弱化部(42)在所述车辆变形期间的变形来释放所述副车架(2),以及
-所述弱化部(42)在所述车身构件(3)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车辆的所述行进方向(91)的方向上向外变形时坍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2856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原纸收纸装置
- 下一篇:用于保留副车架的后区段的副车架方法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