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颅磁刺激装置用线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20711.2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8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斋藤洋一;关野正树;山本启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2/04 | 分类号: | A61N2/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闫小龙;郑冀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颅磁 刺激 装置 线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为了提供能够使头部表面的电场强度进一步增大的经颅磁刺激装置用线圈装置,而为将绕线线圈放置在头部表面上或其附近并且利用电磁感应在脑内的磁刺激对象区域中产生由感应电场引起的电流来对神经元进行刺激的经颅磁刺激装置用的线圈装置,所述绕线线圈具备:在所述头部表面上或其附近配置的近头部表面导线部、以及与所述近头部表面导线部相比远离所述头部表面来配置的远头部表面导线部,设定为使所述近头部表面导线部与所述远头部表面导线部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以使所述感应电场强度与所述磁刺激对象区域的周边区域相比较增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颅磁刺激装置用线圈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经颅磁刺激法(TM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为无痛且非侵袭性地对脑内的神经元进行刺激的治疗方法。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典型的经颅磁刺激系统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在实施手术时,如图1所示那样在头部的表面使刺激用的线圈与适当的位置接触,使磁场瞬间产生,由此,利用感应电场刺激在线圈正下方存在的脑内的神经细胞。从线圈产生的磁场利用电磁感应在生体内感应电场,使位于大脑的神经产生去极化。
经颅磁刺激法作为能够非侵袭且无痛地对脑神经进行刺激的手段主要被利用于运动区的脑功能定位(functional brain mapping)等。进而,近年来,针对疼痛、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疾病或者针对脊髓和末梢神经障碍的评价进行了明确地将治疗作为目的的临床研究。在这些神经疾病中存在难以通过利用药剂的治疗得到效果的临床实例,作为代替伴随着开颅手术那样的电刺激治疗法的对患者温和的治疗法而集中注目。作为一个例子,报告了在难治性神经障碍性疼痛中通过对大脑的初级运动区进行磁刺激而有1天左右除痛效果。
如在图1中示出典型的结构例的概要那样,经颅磁刺激系统1(以下,也称为“磁刺激系统”、“经颅磁刺激装置”、“经颅磁刺激治疗系统”、“经颅磁刺激系统”。)大概具备刺激用线圈2(磁场产生手段)、经由电缆4与刺激用线圈2电连接的磁刺激控制装置6来构成,通过利用在就坐于治疗用的椅子8的患者M的头皮表面配置的刺激用线圈2对脑内神经施加规定强度的磁刺激,从而谋求治疗和/或症状的缓和。
在图1所记载的典型的系统结构例中,具有线圈2的线圈支架10被固定于支架固定工具11(姿势保持手段)的顶端部。支架固定工具11由柱11a和基底11b构成,柱11a的一部分(支架固定工具11的顶端部附近)由金属制的挠性管(flexible tube)11c形成。因此,线圈2仅通过将线圈支架10移动到患者M的头皮表面的规定位置而能够固定到最佳线圈位置。再有,经颅磁刺激系统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结构,也能够为其他的方式。
刺激用线圈2产生用于向患者M的至少脑的特定部位施加磁刺激的动态磁场。作为刺激用线圈2,能够使用各种类型的公知的磁线圈。在图1所图示的典型的结构例系统中,刺激用线圈2为在同一平面上将2个螺旋形线圈排列成数字“8”字型的所谓的8字型螺旋线圈。关于该方式的线圈,在2个线圈中向相同方向(例如,由箭头示出的方向)流动电流,由此,能够在这些线圈重叠的部分的正下方得到最大的感应电流密度。该方式的刺激用线圈(磁线圈)2适于带来局限了刺激的脑皮上的范围的刺激。
同样地,在图1的典型的系统结构中,磁刺激控制装置6对向刺激用线圈2的电流脉冲的供给进行控制。作为磁刺激控制装置6,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方式。磁刺激控制装置6的接通/关断操作由操作者进行。此外,决定磁刺激的强度或周期的电流脉冲的强度或脉冲波形的设定等也能够由操作者进行。
通过从在患者的头皮表面上配置的线圈向正下方的脑内神经正确地提供局部刺激,从而得到更高的疼痛减轻效果。因此,在医疗机构中,在患者的初期诊疗时使用专用的定位装置来决定能够最减轻患者的神经障碍性疼痛的线圈2的最佳线圈位置和姿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207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