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触点对以及连接器用端子对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0227.1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8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晓博;须永隆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03 | 分类号: | H01R13/03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余文娟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 触点 以及 连接 器用 端子 | ||
提供一种电气触点对(1)、连接器用端子对(2),其能够使触点部(13)在滑动时的磨损量减少。电气触点对(1)具有第1电气触点(11)、第2电气触点(12)以及触点部(13)。第1电气触点(11)在第1导电性基材(111)的上方具备Ag‑Sn合金层(113)以及第1Ag层(114),第1Ag层(114)层积于Ag‑Sn合金层(113)的表面,第1Ag层(114)露出于最外层表面。第2电气触点(12)在第2导电性基材(121)的上方具备第2Ag层(123),第2Ag层(123)露出于最外层表面。触点部(13)由第1电气触点(11)的第1Ag层(114)的表面与第2电气触点(12)的第2Ag层(123)的表面接触而成。施加于触点部(13)的接触压力为500N/mm2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触点对以及连接器用端子对。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的普及,在供应电力给电动机等的电力供给线等中使用大电流用的连接器用端子。在这种连接器用端子的电气触点,通常使用接触电阻小的Ag镀层。接着,通过各个连接器用端子彼此嵌合从而各个电气触点的Ag层彼此接触,由此形成电气触点对的触点部。
作为上述连接器用端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用端子,其有电镀部件构成,所述电镀部件具有:基材,其由Cu或者Cu合金制成;Ag-Sn合金层,其将基材表面覆盖;以及Ag层,其将Ag-Sn合金层覆盖,并露出于最外层表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12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现有技术仍存在以下几点改善的余地。也就是说,Ag是一种比较软质且容易凝固的金属。因此,具有由Ag层彼此接触而成的触点部的电气触点对因Ag的凝固而容易产生磨损,耐磨耗性低劣。特别是,在电气触点对产生了因滑动而引起的摩擦的情况下,因上述凝固而产生的磨损变得显著。由于若产生剧烈磨损,则比在表面露出的基材或Ag层的接触电阻大的底层构成触点部,所以连接器用端子对的连接信赖性降低。
关于这点,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Ag层的下面设置比较硬的Ag-Sn合金层从而减小表面的摩擦系数,由此确保电气触点对的耐磨耗性。但是,即使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也存在不能充分减少触点部滑动时的磨损量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电气触点对以及连接器用端子对,其能够减少触点部在滑动时的磨损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一种电气触点对,其具有:
一种电气触点对,其具有:
第1电气触点,其具备:第1导电性基材;Ag-Sn合金层,其隔着Ni层以及/或者Ni合金层层积于所述第1导电性基材的表面;以及第1Ag层,其层积于所述Ag-Sn合金层的表面,所述第1Ag层露出于最外层表面;
第2电气触点,其具备:第2导电性基材;以及第2Ag层,其隔着Ni层以及/或者Ni合金层层积于所述第2导电性基材的表面,所述第2Ag层露出于最外层表面;以及
触点部,由所述第1电气触点的所述第1Ag层的表面与所述第2电气触点的所述第2Ag层的表面接触而成,其中,
施加于所述触点部的接触压力设为100N/mm2以上且500N/mm2以下。
本发明的其他形态是一种连接器用端子对,其具有所述电气触点对。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02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触针、具有该接触针的连接器和用于制造连接器的方法
- 下一篇: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