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天然气进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9899.2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5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夏倩;刘锋华;董晶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19/10 | 分类号: | F02B19/10;F02M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0129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发动机 预燃室 天然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体发动机预燃室天然气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紧缺,寻找发动机替代能源成为各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是一种清洁燃料,和石油资源相比,中国拥有比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从能源供应结构出发,中国政府首先鼓励和支持天然气发动机的发展。气体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往气缸内送入天然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向缸盖预燃室中送入天然气并用火花塞点燃,从而引燃气缸内的天然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气体发动机可以克服柴油机NOx和PM高排放的缺点,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使发动机几乎可以无烟运行,并且与中国现阶段的天然气供应状况相适应,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气体发动机需要通过预燃室气体引燃,因此,预燃室需要单独设置一路天然气进气装置,而由于预燃室设置于缸盖内,受到缸盖结构限制,所以对该进气装置要求尺寸小、进气控制简单有效,并能承受预燃室中已燃气的高温高压,同时又要防止已燃气倒流,避免影响气体发动机的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困难,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天然气进气装置,便于气体机缸盖的结构布局,并能够有效控制预燃室天然气的进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天然气进气装置,安装于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上方,分别连接外部天然气管路和预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气进气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密封螺栓组件和单向阀组件;所述密封螺栓组件包括密封螺栓和天然气管道,所述密封螺栓与所述天然气管道的上部连接且密封住所述天然气管道,该天然气管道的侧面连接有与所述外部天然气管路连通的天然气进口;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上夹具、单向阀和下夹具,所述上夹具的上部连接所述天然气管道的下部,所述上夹具与所述下夹具连接并将所述单向阀夹固于其间,所述下夹具的下部设有与所述预燃室连通的天然气出口,所述上夹具和下夹具的内部设有与所述天然气管道、单向阀和天然气出口连通的内管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密封螺栓与天然气管道为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夹具与下夹具为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夹具和下夹具由耐高温及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天然气进口的方向与天然气管道的方向成直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天然气进气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天然气可以由压差控制进入预燃室,便于发动机缸盖的结构布局,提高了气体发动机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密封螺栓组件,1a—密封螺栓,1b—天然气管道,2—单向阀组件,2a—上夹具,2b—单向阀,2c—下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天然气进气装置结构尺寸小,适合气体发动机缸盖的结构布置;根据天然气进气压力和预燃室内混合气的压差,天然气由该天然气进气装置进入预燃室内,通过控制单向阀的压差范围,控制天然气进气时间,以此优化预燃室进气运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天然气进气装置安装于气体发动机预燃室的上方,分别连接外部天然气管路和预燃室,其具体结构包括:密封螺栓组件1和单向阀组件2;该密封螺栓组件1连接于所述单向阀组件2的上部。
所述密封螺栓组件1包括密封螺栓1a和天然气管道1b。所述天然气管道1b为天然气流通管道,该天然气管道1b的侧面连接有天然气进口,该天然气进口的方向与天然气管道1b的方向成直角,所述天然气进口连通所述外部天然气管路,便于天然气顺利进入。所述密封螺栓1a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天然气管道1b的上部,并且密封住该天然气管道1b,避免天然气由顶部泄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沪东重机有限公司,未经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沪东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98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耳机隔离电路
- 下一篇:TYPE‑C耳机数字音频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