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轮挡风板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70451.5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8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徐长明;张万才;周亮;李瑞;杨记;陈玉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8 | 分类号: | B62D2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轮 挡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挡风板。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轮旋转,会带动部分空气与从汽车前方过来的气流交汇于轮腔与车轮之间的间隙通道,造成车轮周围气流紊乱,从而影响汽车底部及整车的气动性能。车轮挡风板位于车轮的正前方,能够有效阻挡气流对车轮的直接冲击,并削弱间隙通道及汽车底部气流的紊乱程度,起到优化流场、减小整车气动阻力的作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车轮挡风板结构过于简单,对减轻车轮周围气流紊乱的作用有限,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申请号为201320196706.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底部的导流降阻结构,包括前轮的轮罩,所述的轮罩前缘与下护板相连,轮罩的后缘与车身底板相连,还包括设置在轮罩前缘下部的导流板。在前轮的轮罩前缘下部设置有导流板,可以使得来自前保险杠和发动机下护板的气流在导流板迎风面提前发生气流分离,对底部的气流运动实施了扰动和整流,延缓了进入前轮轮罩内的时间,降低了前轮所受到的风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挡风板,包括第一挡风部和第二挡风部,第一挡风部位于车轮前方,第一挡风部的顶部固定在车体底部;第二挡风部的顶部固定在车体底部,第二挡风部的前端与第一挡风部靠近车身纵向对称面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挡风部的顶部固定在车体底部并位于车轮前方,降低前方气流对车轮的直接冲击;第二挡风部的前端与第一挡风部靠近车身纵向对称面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挡风部的顶部固定在车体底部,降低侧向气流对车轮的冲击。
车轮挡风板与车轮之间留有空隙,防止车轮运动过程中与车轮挡风板产生干涉。
第一挡风部设置在车轮前方,能够有效阻挡前方气流对车轮的直接冲击,并削弱轮腔与车轮之间的间隙通道内气流的紊乱程度,起到优化流场、减小整车气动阻力的作用。
第二挡风部设置在车体底部的轮腔内侧,一方面有利于气流从车体底部以更高的速度通过,对提高车辆地面附着力产生积极效果,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降低侧向气流对车轮的冲击,减少从侧面进入轮腔与车轮之间的间隙通道的气流,可以进一步减轻车轮周围气流紊乱程度,降低风阻;同时,第二挡风部的设置还对前方气流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进一步降低风阻。
另外,由于车轮内侧气体流速高于车轮外侧气体流速,因此第二挡风部设置在车轮内侧效果更佳,同时不影响车辆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部的顶部固定在车轮前方的轮腔边缘,第一挡风部与车身宽度方向平行。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向车身后方倾斜,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上边缘位于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下边缘的前上方。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与车身高度方向线的夹角≤25度。
第一挡风部的设置靠近车轮,有助于更好的阻挡前方气流对车轮的冲击。
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是指车辆沿直线向前方行驶时,第一挡风部上最先与前方气流接触的表面。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向车身后方倾斜,有助于降低风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与车身高度方向线的夹角为12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弯曲为曲面,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凸向车身前方。
第一挡风部的迎风面弯曲为曲面,进一步降低了风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部和第二挡风部一体成型。第二挡风部垂直于水平面;第二挡风部与车身长度方向平行。第二挡风部的前端与第一挡风部的端部固定连接。
第二挡风部为薄板,第二挡风部下边缘与第一挡风部下边缘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轮挡风板可以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直接冲击车轮轮胎并卷入轮腔与车轮之间的间隙通道内的气流量,减轻车轮周围气流的紊乱程度,降低风阻;第一挡风部迎风面横向弯曲成弧形曲面,有利于对前方冲击气流起导流作用,进而将气流引导至车轮挡风板两侧,最终从两侧引出,降低了风阻;
(2)第一挡风部倾斜设置对前方冲击气流进行进一步引导,一方面可以利用倾斜的外形降低风阻;另一方面,通过将气流向斜下方引导,使气流尽可能远离轮腔与车轮的间隙通道,进一步减轻了车轮周围气流紊乱程度,降低了风阻;同时,将气流向斜下方引导还有助于使气流从车体底部以更高的速度通过,也对提高车辆地面附着力产生积极效果,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
(3)第二挡风部进一步对前方冲击气流进行引导,有效减少了从侧面进入轮腔与车轮之间的间隙通道的气流,进一步减轻了车轮周围气流紊乱程度,降低了风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未经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704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制乙二醇生产中硝酸还原净化工艺
- 下一篇:一种矿井水的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