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42466.0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16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士齐;王军华;蔡昌松;唐旭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彭艳君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巡检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磁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电力系统的在线监测及变电站巡检工作多由工人实施监测,为减少工人的工作量以及提高巡检的精确性,电力系统巡检机器人应运而生。但是现阶段对电力系统巡检机器人的充电问题仍存在以下问题:
(1)巡检机器人长时间的进行接触式充电,插头等接触部位易发生老化,产生安全隐患;
(2)巡检机器人充电时需要频繁进行插头的插拔操作,容易产生火花、容易产生磨损、引发安全隐患;
(3)不容易维护、不够美观、不够灵活、再者,遇到恶劣天气时无法实现露天充电;
(4)整个充电过程需要人工操作,不能实现自动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无线充电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有效减少了充电过程对周围电气设备的电磁干扰,也避免出现接触式充电过程中,插头等接触部位发生老化和产生火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包括外壳、无线充电模块、高效接收端线圈、中继线圈、蓄电池、高清摄像头和电磁辐射屏蔽层;无线充电模块安装在外壳底部,高效接收端线圈及中继线圈固定于无线充电模块中,高效接收端线圈设置在中继线圈之上;电磁辐射屏蔽层覆盖无线充电模块的顶部;高清摄像头设置于外壳的顶部;高效接收端线圈和高清摄像头分别与蓄电池电连接。
在上述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中,高效接收端线圈和中继线圈均采用多层共中心的螺旋形平面线圈。
在上述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中,高效接收端线圈和中继线圈均采用400根漆包线绕制而成,漆包线直径1mm,每根漆包线之间彼此绝缘。
在上述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中,无线充电模块采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减少了传统有线充电插头等部位易发生老化、易产生火花等安全隐患。同时减少了充电过程对周围电气设备的电磁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它工艺的可应用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另外,以下描述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另外的特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这样第一和第二特征可能不是直接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包括外壳、无线充电模块、高效接收端线圈、中继线圈、蓄电池、高清摄像头和电磁辐射屏蔽层;无线充电模块安装在外壳底部,高效接收端线圈及中继线圈固定于无线充电模块中,高效接收端线圈设置在中继线圈之上;电磁辐射屏蔽层覆盖无线充电模块的顶部;高清摄像头设置于外壳的顶部;高效接收端线圈和高清摄像头分别与蓄电池电连接。
进一步,高效接收端线圈和中继线圈均采用多层共中心的螺旋形平面线圈。
进一步,高效接收端线圈和中继线圈均采用400根漆包线绕制而成,漆包线直径1mm,每根漆包线之间彼此绝缘。
更进一步,无线充电模块采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424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