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多机编队风洞试验的模型支撑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311221.1 | 申请日: | 2016-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2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 发明(设计)人: | 孙鹏飞;王峰;王天旭;王艳阳;王冬;李鸿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M9/04 | 分类号: | G01M9/04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 地址: | 110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编队 风洞试验 模型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支撑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多机编队风洞试验的模型支撑装置,属于风洞实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空中加、受油技术涉及到多机编队、加油平台总体、气动、结构协同设计,需要突破传统单一平台的设计理念,即在风洞实验中,其风洞内的支撑装置只能支持一个飞机模型进行试验;通过协同系统设计,实现空中加油的安全、快速完成空中加油任务。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些航空技术发达的国家开展过编队风洞试验研究,曾在风洞进行过大型加油机给一架大型飞机加油编队试验,而该技术在国内属于空白阶段。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同时支撑多个飞机模型的风洞试验支撑装置,从而满足多机编队风洞试验的模型支撑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多机编队风洞试验的模型支撑装置,以解决多机编队试验中多个模型的支撑、空间位置变换的问题。
所述一种用于多机编队风洞试验的模型支撑装置包括背支杆、主支杆、环形接头、板式支撑杆、可平移接头、压紧螺母、可旋转锥套和天平支杆;
背支杆固定在主支杆左端,环形接头嵌套在主支杆上,板式支撑杆安装在环形接头上,可平移接头嵌套在板式支撑杆上,可旋转锥套通过压紧螺母固定在可平移接头上,天平支杆安装在可旋转锥套上。
优选的:天平支杆上设有与可旋转锥套相配合的锥面。
优选的:环形接头可在主支杆上左右滑动,并且可以绕主支杆旋转;可平移接头可在板式支撑杆上上下滑动,且均通过顶丝固定。
优选的:背支杆与主支杆和环形接头与板式支撑杆均通过螺钉和销钉连接。
优选的:背支杆下端连接有加油机模型,天平支杆左端连接有受油机模型。
优选的:可平移接头、压紧螺母和可旋转锥套组成调平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产品相比具有以下效果:可以实现在一个支撑结构上支撑两个或多个模型,保证编队模型在同一风洞流场条件下进行试验;背支杆和板式支撑杆截面均为翼型或薄板式结构,具有刚度高、干扰小的特点;可以实现天平支杆与可平移接头之间任意的旋转角度,受油机模型的支撑采用原点可移动的极坐标结构形式,可以方便实现任意空间受油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多机编队风洞试验的模型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受油机模型在加油机模型右机翼下方的示意图;
图4是调平结构剖视图。
图中:1-背支杆、2-主支杆、3-环形接头、4-板式支撑杆、5-可平移接头、6-压紧螺母、7-可旋转锥套、8-天平支杆、9-加油机模型、10-受油机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多机编队风洞试验的模型支撑装置包括背支杆1、主支杆2、环形接头3、板式支撑杆4、可平移接头5、压紧螺母6、可旋转锥套7和天平支杆8;
所述背支杆1固定在主支杆2左端,环形接头3嵌套在主支杆2上,板式支撑杆4安装在环形接头3上,可平移接头5嵌套在板式支撑杆4上,可旋转锥套7通过压紧螺母6固定在可平移接头5上,天平支杆8安装在可旋转锥套7上,背支杆1下端连接有加油机模型9,天平支杆8左端连接有受油机模型10,环形接头3可在主支杆2上左右滑动,并且可以绕主支杆2旋转;可平移接头5可在板式支撑杆4上上下滑动,且均通过顶丝固定,可平移接头5、压紧螺母6和可旋转锥套7组成调平结构,主支杆2、环形接头3、板式支撑杆4和可平移接头5组成一个原点可平移的极坐标形式运动机构,可以将受油机模型10支撑到行程内的任意空间位置,通过更换带不同预偏角度的板式支撑杆4,可以实现受油机模型10相对于加油机模型9不同迎角的变化,通过压紧螺母6调整可旋转锥套7,可在任意空间位置将受油机模型10的姿态调平。
进一步:天平支杆8上设有与可旋转锥套7相配合的锥面。
进一步:背支杆1与主支杆2和环形接头3与板式支撑杆4均通过螺钉和销钉固定。
本实施方式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112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4D弹性芯撑
- 下一篇:一种铸造机扎气眼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