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的外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93447.3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1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刁兆亮;嵇治刚;吕松天;丛晖;宋扬;黄欣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D11/24 | 分类号: | G01D1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激光 光斑 检测 外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是用来观测激光光斑的专用设备。在对机载激光制导武器进行打靶测试时,需要对激光照射位置进行观测,避免由于激光照射偏差导致脱靶。
目前,在设计便携式仪器外壳时,一般都会考虑其承力性能,将仪器把手设计在外壳上。于是,外壳往往担负起整个仪器设备的重量。加工时,一般采钣金或开模注塑的方法,这必然导致仪器重量增加,便携性能降低。
3D打印技术可以加工传统方法难以制造的零件,可以实现零件的一体化成型,组装简单,可以实现按需打印,快速成型,快速交付,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结构,采用3D打印成型,整个外壳不承力,可大大降低仪器重量,提高便携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结构,仪器外壳设计时,采用对称结构,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后面板、小门及镜头盖,所述内壳体用于覆盖内部仪器结构体的上方和前方,其前表面和上表面开设有镜头盖安装槽,所述内壳体分为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该两部分以榫结构定位并通过螺栓拼接;所述外壳体用于覆盖内部仪器结构体的两侧,其分为外壳体左半部分、外壳体右半部分,在该两部分中的一个上开设有小门安装槽,并且该两部分分别固定在内部仪器结构体的承力底板上,并分别卡扣在对应的内壳体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上,后面板通过螺栓分别连接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上。
优选外壳体、内壳体、后面板、小门及镜头盖均采用3D打印技术,适应内部结构的形状设计制造,材料选择树脂,各自的厚度不小于1mm。
优选所述外壳体左半部分和所述外壳体右半部分中的一个上开设有小门安装槽,仪器开关设置于该处。
优选所述后面板设置有视频接口、USB接口、电量显示和充电电源接口。
优选外壳体、内壳体、后面板、小门及镜头盖均采用减重设计、抗形变设计。
优选所述镜头盖通过卡扣装在所述内壳体上。
优选整个外壳采用对称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结构,其优点在于:
1)仪器外壳根据内部承力结构的形状设计,不承力,仅作为功能性外壳。
2)外壳使用3D打印快速成型,缩短了仪器的研制周期,而且能制作出形状复杂、优美的外观。
3)仪器外壳为对称结构,由内壳体和外壳体拼接而成,内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用螺栓固定,外壳体1与外壳体2通过卡扣连接在内壳体上,最后通过螺栓连接在仪器内部结构上,易于组装。
4)仪器外壳各个零件均采用减重设计、抗形变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便携式激光光斑检测仪外壳结构,仪器外壳设计时,采用对称结构,主要由外壳体1、内壳体2、后面板3、小门4及镜头盖5拼接而成。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体左半部分21、内壳体右半部分22,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左半部分11、外壳体右半部分12,这4个壳体和后面板3将仪器内部结构整体包围起来,如图1所示。
其中两个内壳体2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有榫结构定位,两个外壳体1上方通过卡扣与内壳体2相连,下方与内壳体1通过螺栓连接。外壳体1固定在仪器承力底板上。后面板3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内壳体1和外壳体2上,后面板3上设置视频接口、USB接口、充电接口、电量显示接口等。镜头盖5通过卡扣装在内壳体2上,方便安装和取下。小门4设置在外壳体1上,在小门处设置仪器开关,小门通过弹簧、柱销连接在外壳体1上,通过转动锁头实现开合。
外壳上涂覆颜色合理的油漆,使得仪器美观大方;仪器外壳具有一定防水、防风沙性能,可在外场条件下使用,能够满足单人携带、架设及测试操作的要求。
仪器外壳涉及的所有零件均采用3D打印,整个加工过程不超过24小时。实现了外壳的快速成型,确保仪器的快速交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934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