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罐车补强垫板与牵引梁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79584.1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5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剑;闫瑞;周阳;郑传平;汤楚强;侯建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5/06 | 分类号: | B61D5/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21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罐车 垫板 牵引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罐车,具体地指一种铁路罐车补强垫板与牵引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铁路罐车是具有底架的罐车,罐车的牵引运输是通过牵引底架来完成,罐体仅作为装载货物的容器,通过罐带或者卡板等方式固定在底架上。随着铁路车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无底架罐车得到开发运用。无底架罐车取消了底架部分,主要由罐体和牵枕装置两大部件组成,两个牵枕装置分别位于罐体两端,通过焊接在罐体补强垫板上与罐体连接。列车纵向载荷通过牵枕装置的牵引梁传递到罐体,使罐体不仅作为装载货物的容器,同时也作为车辆纵向载荷的传递、承担部件,利用罐体自身结构的刚度、强度来取代原有底架罐车的底架,从而有效减轻罐车整体自身重量,提高运输载重及经济效益,无底架罐车现已逐步取代了有底架罐车并得到广泛运用。
然而,无底架罐车的牵引梁尾部结构的刚度相对于罐体的刚度较小,在牵引梁与罐体连接的尾部位置存在刚度突变的应力集中区域,导致车辆在纵向载荷作用工况下,该部位的罐体应力较大,在运用过程中经常产生裂纹,这样,增加了维护检修工作量,提高了设备成本,同时还影响了罐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铁路罐车补强垫板与牵引梁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的补强垫板、牵引梁与罐体沿纵向成为一个整体连续结构,达到结构刚度均匀匹配效果,车辆牵引纵向力沿牵引梁、罐体传递顺畅,消除了结构刚度突变因素,避免应力集中的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铁路罐车补强垫板与牵引梁的连接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设置在铁路罐车罐体沿其轴向布置的补强垫板,所述补强垫板的两端分别向铁路罐车罐体的两端封头弯曲延伸形成封头补强垫板,所述补强垫板的中部设置有长通孔,所述补强垫板的顶端面与铁路罐车罐体的底部焊接;
所述补强垫板的底端设置有沿铁路罐车罐体轴向延伸且与补强垫板形状相同的牵引梁,所述补强垫板的底端面与牵引梁的顶端面焊接,所述牵引梁的两端与对称设置在铁路罐车罐体两端的牵枕装置固定连接。这样,补强垫板、牵引梁与罐体沿纵向成为一个整体连续结构,达到结构刚度均匀匹配效果,车辆牵引纵向力沿牵引梁、罐体传递顺畅,消除了结构刚度突变因素,避免应力集中的产生。
进一步地,所述补强垫板的厚度为12~13mm,所述补强垫板的宽度为400~800mm。这样,补强垫板的厚度、宽度适中,它位于铁路罐车罐体与牵引梁之间,起到很好的连接固定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补强垫板为由型号TC128的钢材制备而成的板状构件。这样,补强垫板的强度高,不容易发生断裂。
进一步地,所述补强垫板的宽度与封头补强垫板的宽度相等。
再进一步地,所述补强垫板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拼接式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封头补强垫板与铁路罐车罐体的封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加强封头补强垫板与铁路罐车罐体的封头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其一,本实用新型的补强垫板、牵引梁与铁路罐车罐体沿纵向成为一个整体连续结构,达到结构刚度均匀匹配效果,车辆牵引纵向力沿牵引梁、铁路罐车罐体传递顺畅,消除了结构刚度突变因素,避免应力集中的产生。
其二,本实用新型的补强垫板的顶端面与铁路罐车罐体的底部之间、补强垫板的底端面与牵引梁的顶端面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这样连接更加牢固,不容易产生脱落的情况。
其三,本实用新型的补强垫板的中部设置有长通孔,这样可以减少补强垫板的材料,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铁路罐车补强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铁路罐车补强垫板与牵引梁的连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补强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铁路罐车罐体1、补强垫板2、封头补强垫板3、长通孔4、牵引梁5、牵枕装置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所示现有的铁路罐车补强垫板与牵引梁的连接结构的缺陷在背景技术中已作了详细介绍,于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795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