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用新型支撑座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66257.2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3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康;倪张磊;张祖耀;付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融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512 上海市金山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新型 支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置功能件,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用新型支撑座。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支撑座结构多采用丝杆支撑座结构。支撑座的基本功能是对需要支撑的物体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同时提供一定的回转角度。此外,为了获得一定的刚性及稳定的回转性能,丝杆支撑结构的基座上一般都装有结构较复杂、零件成本较高的固定侧和支撑侧,同时占用了较大的装配空间。对于一些转动力度较小、装配空间有限、对零件的材料性能要求较低的简单转动支撑机构而言,传统的支撑座结构既使装配工序变得复杂,增加了零件的成本,又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汽车用新型支撑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用新型支撑座,用于车内支撑物体,包括用于放置被支撑物体的支撑部件和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容纳所述支撑部件的敞开的容置空间,
所述支撑部件上设有与被支撑物体相适配的支撑空间,
所述支撑部件上设有供轴销穿入的通孔,所述壳体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
当将所述支撑部件放入所述容置空间中时,所述通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孔相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孔相对,当将所述轴销依次穿入第一侧孔、通孔及第二侧孔,并用螺帽锁紧时,所述支撑部件被悬浮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中。
所述第一侧孔、第二侧孔及通孔的内径相同且均与所述轴销的外径相匹配。
被支撑物体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轴向间隙为0.5mm。
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支撑部件相适配。
所述轴销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螺帽匹配的螺纹,另一端开设一供开口挡圈卡入的环形凹槽。
所述壳体包括连接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且所述连接板弯曲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一侧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二侧孔开设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轴销一端通过螺纹选入螺帽,另一端开设供开口挡圈卡入的环形凹槽,一方面防止轴销轴向移动,另一方面,轴销的固定方式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支撑部件;
(2)被支撑物体与壳体之间的轴向间隙为0.5mm,一方面合理利用容置空间,另一方面又空出一定的富余空间,当由于汽车内温差变化较大,预留的富余空间,保证了壳体和被支撑的物体之间不会出现挤压,此外使支撑部件的转动更灵活;
(3)容置空间的形状、尺寸与支撑部件相适配,合理利用空间,减小壳体的体积,减少材料成本;
(4)该支撑座零部件组成少,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图中标识为:1、连接板,2、支撑部件,3、螺帽,4、开口挡圈,5、轴销,6、支撑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用新型支撑座,用于车内支撑物体,包括用于放置被支撑物体的支撑部件和壳体,壳体上设有容纳支撑部件的敞开的容置空间,支撑部件上设有与被支撑物体相适配的支撑空间,该支撑空间的形状、尺寸均可根据被支撑的物体进行设计调整,支撑部件上设有供轴销穿入的通孔,壳体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当将支撑部件放入容置空间中时,通孔的一端与第一侧孔相对,另一端与第二侧孔相对,当将轴销依次穿入第一侧孔、通孔及第二侧孔,并用螺帽锁紧时,支撑部件被悬浮固定在容置空间中。
进一步的,第一侧孔、第二侧孔及通孔的内径相同且均与轴销的外径相匹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被支撑物体与壳体之间的轴向间隙为0.5mm,一方面合理利用容置空间,另一方面又空出一定的富余空间,当由于汽车内温差变化较大,预留的富余空间,保证了壳体和被支撑的物体之间不会出现挤压,此外使支撑部件的转动更灵活;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容置空间与支撑部件相适配,也就是说,容置空间的形状、尺寸均可根据支撑部件来设计调整,合理利用空间,减小壳体的体积,减少材料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融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融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662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