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变速箱电磁阀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63668.6 | 申请日: | 201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8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彭勇;向云南;李书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1***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变速箱 电磁阀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变速箱电磁阀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及换挡系统一般为电控液动式,即TCU发出指令,通过液压模块上的电磁阀的动作,分配出合适的压力和流量,实现对变速箱换挡元件控制,实现变速箱冷却润滑的需求,电磁阀作为液压系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师傅良好,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将关系到变速箱师傅能够完成换挡功能及冷却润滑功能,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电磁阀需要在不通的温度下工作,自动变速器内部温度的升高,电磁阀的表面温度也随之升高,原有的初始配合间隙就会发生变化,此时若电磁阀的热胀量超出限定,那么阀芯的运动就会受到限制,电磁阀原本的功能也就难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对其在热态状态下进行检测,而且现有的一些检测装置都是通过液压系统来进行检测,检测过后会产生残留液,需要进行清洗、吹风等处理,而且残留的液压油还容易污染电磁阀,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汽车变速箱电磁阀检测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变速箱电磁阀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变速箱电磁阀检测装置,包括万向轮、气泵、壳体、气缸、出气管、进气管、伸缩电机、滑轨、第一夹具、红外温度传感器、万用表、电磁阀、第二夹具、加热器、气压计、主导气管、气压调节阀和控制阀,所述壳体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壳体的底部内壁上安装有气泵,气泵的输出端连接有主导气管,主导气管上设有气压计、气压调节阀和控制阀,气压调节阀位于气压计与控制阀之间,控制阀位于靠近气泵的一端,主导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与电磁阀的主进气端连接,壳体的顶端内部设有万用表,万用表下饭设有电磁阀,电磁阀的两侧均设有伸缩电机,两个伸缩电机之间设有滑轨,位于电磁阀一侧的伸缩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夹具,位于电磁阀另一侧的伸缩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二夹具,第一夹具的顶部设有红外温度传感器,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上均设有滑块,滑块与滑轨相配合,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之间夹持有电磁阀,电磁阀的底端设有出气管和进气管,出气管和进气管的一端均电磁阀与连接,出气管和进气管的另一端均与气缸,电磁阀的下方设有加热器,且加热器位于电磁阀与气缸之间。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四角均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通过支架安装在壳体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规格相同,其截面为多级梯形,且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气缸和加热器均通过之间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控制板和电源,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板,控制板与气泵、伸缩电机、红外温度传感器、万用表、电磁阀、加热器、气压调节阀和控制阀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伸缩电机带动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对电磁阀进行固定,适用于不通种类的电磁阀,而不是检测一种电磁阀换一种夹具,利用气泵产生气压,通过电磁阀控制气缸的伸缩动作,可以检测电磁阀的阀芯运动是否顺畅,密封性是否良好,在检测后,电磁阀内也不会产生残留液,不需要进行清洗、吹风等处理,不会污染电磁阀,同时在壳体上还设有加热器和红外温度传感器,能模拟电磁阀在实际工作中的温度,对其进行热态检查,使其检验效果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变速箱电磁阀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万向轮、2气泵、3壳体、4气缸、5出气管、6进气管、7伸缩电机、8滑轨、9第一夹具、10红外温度传感器、11万用表、12电磁阀、13第二夹具、14加热器15、气压计、15主导气管、17气压调节阀、18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636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依托计算机编程的圆锥曲线数学直观智能模型
- 下一篇:机械波演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