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24655.8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60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潘温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南宁侨盛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1/14 | 分类号: | F26B21/14;F23J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锅炉 尾气 余热 粉尘 回收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和加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把水加热成为热水或蒸汽的机械设备。锅的原义是指在火上加热的盛水容器,炉是指燃烧燃料的场所,锅炉包括锅和炉两大部分。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提供热水的锅炉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用于生活,工业生产中也有少量应用。
在工业燃油、燃气、燃煤锅炉设计制造时,为了防止锅炉尾部受热面腐蚀和堵灰,标准状态排烟温度一般不低于180℃,最高可达250℃,高温烟气排放不但造成大量热能浪费,同时也污染环境。
此外,锅炉烟气中所含粉尘(包括飞灰和炭黑)、硫和氮的氧化物都是污染大气的物质,未经净化时其排放指标可达到环境保护规定指标的几倍到数十倍。
当前,控制这些物质排放的措施有燃烧前处理、改进燃烧技术、除尘、脱硫和脱硝等。借助高烟囱只能降低烟囱附近地区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烟气除尘所使用的作用力有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附着力以及声波、静电等。对粗颗粒一般采用重力沉降和惯性力的分离,在较高容量下常采用离心力分离除尘静电除尘器和布袋过滤器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湿式和文氏-水膜除尘器中水滴水膜能粘附飞灰,除尘效率很高还能吸收气态污染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提供全新的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具体包括:该装置是由进气管道、流通管道一、聚气集尘管道、散热管道、管道阀门、窜气管道、排气缓冲管道、流通管道二和排气管道组成;其中,进气管道、流通管道一、聚气集尘管道和散热管道相互连接,聚气集尘管道和排气缓冲管道是由窜气管道进行联通,管道阀门是分别设置在聚气集尘管道和排气缓冲管道的前端,排气缓冲管道、流通管道二和排气管道相互连接,由此形成一个可实现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整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1、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技术方案中在于:该装置是由进气管道(1)、流通管道一(2)、聚排气集尘管道(3)、散热管道(4)、管道阀门(5)、窜气管道(6)、排气缓冲管道(7)、流通管道二(8)和排气管道(9)组成;其中,进气管道(1)、流通管道一(2)、聚排气集尘管道(3)和散热管道(4)相互连接,聚排气集尘管道(3)和排气缓冲管道(7)是由窜气管道(6)进行联通,管道阀门(5)是分别设置在聚排气集尘管道(3)和排气缓冲管道(7)的两端,排气缓冲管道(7)、流通管道二(8)和排气管道(9)相互连接,由此形成一个可实现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整体。
2、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技术方案中在于:散热管道(4)的体积和长度一致。
3、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技术方案中在于:散热管道(4)是安置在聚排气集尘管道(3)的上端。
4、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技术方案中在于:进气管道(1)、排气管道(9)、流通管道一(2)、流通管道二(8)的管道口径大小一致。
5、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技术方案中在于:若干条散热管道(4)之间的间距是一致的。
6、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技术方案中在于:聚排气集尘管道(3)的口径大小是流通管道一(2)的2倍。
7、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锅炉尾气余热及粉尘回收的干燥装置,技术方案中在于:若干条散热管道(4)的综合聚排气口径比聚排气集尘管道(3)口径大1.5-2倍。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南宁侨盛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西南宁侨盛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246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