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斩波电路的封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07434.X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2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廖兵;沈礼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达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5 | 分类号: | H01L23/495;H01L2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 封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导体框架,特指一种斩波电路的封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的紧张,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从电路系统来讲,提高设备的效率就是最好的节能减排。目前各行各业的电机驱动领域都在使用变频器替代传统的电机驱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变频器电路应用中需要有斩波电路来进行设备的制动与保护。在大电流领域人们通常是讲斩波电路中的1个IGBT和1个FRD芯片封装在模块中,或者是通过外置的1个IGBT芯片和1个FRD芯片在电路板上串联安装使用。
但是这种串联安装使用安装一个IGBT和1个FRD这两颗器件,则需要5个引脚焊接点和2个管体的空间,这样大大浪费了电路板有限的空间,而且增加的引脚焊接点同时也增加了虚焊、脱焊的风险,对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带来了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TO-247封装形式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斩波电路的封装装置,以减少斩波电路所占电路板的空间,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斩波电路的封装装置,其包括:塑封部分、以及分别由塑封部分延伸而出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所述塑封部分中设有互不电性连接的第一载芯板和第二载芯板,其中第一载芯板下端与第三引脚相连接,第二载芯板四周与第一载芯板相互间隔绝缘,第二载芯板下端与第四引脚相连接,同时第一引脚或第二引脚均与第三引脚无电性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第一载芯板顶端与塑封定位孔相连接,底端则与第三引脚相连接。
所述第二载芯板底端与第四引脚相连接,同时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与第一载芯板和第三引脚都无连接。而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都不与第一载芯板相连,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也不相连。第二引脚与第三引脚也不相连。
所述塑封部分的宽度为15.5mm,长度为20.5mm。
所述第一载芯板面积与TO-247封装框架的面积一致,且第二载芯板的面积可调。
所述四个引脚伸出塑封部分的长度大于1.0cm,引脚宽度都大于1.0mm。
所述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的间距等于第二引脚与第三引脚的间距。
所述第三引脚与第四引脚的间距大于1mm。
所述第一引脚为IGBT的栅极,第二引脚为IGBT的发射极,第三引脚为IGBT的集电极也是FRD的阳极,第四引脚为FRD的阴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与以往的框架规格相对比,通过第二载芯板中间的陶瓷片,将第一载芯板与第二载芯板隔绝,可以内置串联封装IGBT和FRD。不仅大大节省了电路板的空间,并且减少了引脚焊接点,同时也减少了虚焊、脱焊的风险,有效的增加了产品使用的可靠性,其易于塑封、存放。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成品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的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斩波电路的封装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塑封部分1、第一引脚21、第二引脚22,第三引脚23、第四引脚24。所述塑封部分1中设有互不电性连接的第一载芯板31和第二载芯板32,第一载芯板31顶端与塑封定位孔41相连接,下端与第三引脚23相连接,第二载芯板32四周与第一载芯板31完全隔开,即第一载芯板31和第二载芯板32分离式隔离,而且第二载芯板32位于第一载芯板31之外。第二载芯板32下端与第四引脚24相连接,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与第一载芯板31和第三引脚23都无连接。
塑封部分1体积与目前通用TO-247塑封部分体积保持一致,宽度为15.5mm,长度为20.5mm,故封装产线设备不需要针对此框架进行改进。
两个载芯板31、32总面积不大于目前通用使用的TO-247封装框架的面积,第一载芯板31和第二载芯板32的面积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封装的芯片进行调整。第一载芯板31与第二载芯板32相邻的边界处间距不小于0.5mm。此间距宽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两个分立载芯板31、32的面积,且该间距也不会因两个载芯板31、32距离过近而导致塑封后的第一、二载芯板31、32间缺胶、针孔异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达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达晶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074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道测量信息的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下一篇:一种视频存储的方法以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