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用新型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78094.2 | 申请日: | 2016-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90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徐燕;马靖岩;刘昌彬;孙思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新型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用新型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油气分离器作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必要功能组件,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有重要影响。市场上的汽油机油气分离结构仍以挡板式和旋风式为主,但这些结构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要求。当油滴直径在5um以下时,尤其是在0.3~1μm之间,传统的油气分离结构无法将油和气分离。所以要提高此范围的油气分离效率,必须采用更优的结构形式。
在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的高压可燃混合气和已燃气体,或多或少会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内,造成窜气。窜气的成分为未燃的燃油气、水蒸气和废气等,这会稀释机油,降低机油的使用性能,加速机油的氧化、变质。水气凝结在机油中,会形成油泥,阻塞油路;废气中的酸性气体混入润滑系统,会导致发动机零件的腐蚀和加速磨损;窜气还会使曲轴箱的压力过高而破坏曲轴箱的密封,使机油渗漏流失;部分窜气会流失到大气中,加剧汽车排放物的污染。为防止曲轴箱压力过高,延长机油使用期限,减少零件磨损和腐蚀,防止发动机漏油,必须实行曲轴箱通风。油气分离器作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必要功能组件,对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曲轴箱通风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油气分离器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不断增多,至2011年9月,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亿大关。随之而来的便是数量不断增长的汽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汽车排放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促使全世界对汽车的排放问题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而我国即将在2016年底推行的“国六”标准,更是对当下汽车行业的严峻挑战。
现有技术方案:
现有油气分离器结构主要为挡板式(也称为迷宫式)和旋风式两种。
1、迷宫式油气分离器
如图1所示,迷宫式油气分离器也称为挡板式油气分离器,其工作原理是在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上安装类似迷宫的挡板来阻隔混合气,同时也增加了气流的有效行程。挡板主要作用是强制改变气流流动方向,使油滴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与壁面碰撞并且留在壁面上,从而达到油气分离的目的。
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寿命长、压力损失小、价格便宜,并且可以集成在发动机气门室罩盖中,因此被广泛应用。但迷宫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不高,并不能有效分离较小的的油滴颗粒,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要求,因此单纯的迷宫式油气分离器正在随时间逐渐减少。
2、旋风式油气分离器
如图2所示,旋风式油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是混合气经过螺旋气道或者切向气道进入分离器内部,混合气在分离器内作旋转运动,从而产生离心力实现油滴与气体的分离。
3、迷宫加旋风式的分离结构
如图3所示,针对缸盖罩盖的结构,可以进行旋风式和迷宫式的组合,综合了迷宫式和旋风式的优点,但对边界要求比较高。
无论迷宫式还是旋风式油气分离器,都是通过油滴的重力或惯性力使油滴附着于油气分离器壁面上,从而实现与气的分离。但对于小油滴颗粒,飘浮于气中,呈油雾的状态,这种分离结果便无法将实现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用新型油气分离器,混合气中的大油滴是比较好分离的,但小油滴会以一种雾状存在于混合气中,很难以传统的方式分离,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用新型油气分离器既可很好地实现混合气中的大油滴的分离,又可使更小颗粒的油滴与气分离,整体对边界要求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用新型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迷宫式气道、吸附棉和塑料挡板,所述吸附棉设置于迷宫式气道的出气口处,以从迷宫式气道的进气口至迷宫式气道的出气口为从前至后,所述塑料挡板固定设置于吸附棉的后方并与吸附棉间隔一定的距离,所述吸附棉的下方具有与曲轴箱相连通的回油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吸附棉的前方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迷宫式气道的出气口处,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小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迷宫式气道主要由气道主体和设置于气道主体内部的若干块迷宫板组成,所述迷宫板排布于气道主体中使得混合气在气道主体中呈S形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780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