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门密封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39053.2 | 申请日: | 201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47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孙源森;张立龙;张晓生;赵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84 | 分类号: | B60J10/84;B60J10/32;B60J10/2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门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密封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门是汽车的活动部件,也是乘客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件之一,车门密封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使用体验,漏水、漏气、漏声等问题对汽车的口影响甚大,因此车门密封系统决定了车门系统的品质和销量等。汽车车门密封系统包括车门、车身侧围以及密封条,密封条沿车身侧围的钣金止口安装,门洞周圈断面一致,车门前侧通过铰链与车身侧围连接、固定,车门在绕铰链轴线转动的过程中,车门内板与密封条的中空泡管接触,并逐渐压缩密封条泡管,两者间产生压力,从而达到阻止车外的雨水、气体进入的目的,即达到密封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密封结构及汽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汽车车门密闭性不好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密封结构,包括:
汽车侧围板,所述汽车侧围板包括侧围内板和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内板和所述侧围外板的边缘相贴合,形成一侧围钣金止口,且所述汽车侧围板上设置在车门安装口;
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安装在所述汽车侧围板的车门安装口内,所述车门本体转动安装在所述汽车侧围板上,所述车门本体在车门呈闭合状态时与所述汽车侧围板相贴合;
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上设置有密封条卡槽和密封条泡管,所述密封条通过所述密封条卡槽卡接在所述侧围钣金止口上,且所述密封条泡管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和所述汽车侧围板之间,在所述车门呈闭合状态时,所述车门本体挤压所述密封条泡管使其发生弹性形变。
其中,所述车门本体通过一铰链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汽车侧围板上。
其中,所述车门本体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在所述车门呈闭合状态时,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汽车侧围板相贴合。
其中,所述车门内板靠近所述铰链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条泡管相贴合的位置设置有倾斜的密封面。
其中,所述车门内板远离所述铰链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条泡管相贴合的位置设置为折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车门,其中,所述汽车车门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车门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车门密封结构及汽车根据车门不同范围内的实际运动状态和密封条的实际压缩状态,布置不同形式的车身侧围钣金,保证车门各个位置密封条的压缩过程基本一致,最终压缩状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处都能形成有效的密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车门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板远离所述铰链转轴的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板靠近所述铰链转轴的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门本体;2-汽车侧围板;3-侧围内板;4-侧围外板;5-侧围钣金止口;6-密封条;7-密封条卡槽;8-密封条泡管;9-铰链转轴;10-车门外板;11-车门内板;12-密封面;13-折角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汽车车门密闭性不好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密封结构及汽车。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密封结构,包括:汽车侧围板2,所述汽车侧围板2包括侧围内板3和侧围外板4,所述侧围内板3和所述侧围外板4的边缘相贴合,形成一侧围钣金止口5,且所述汽车侧围板2上设置在车门安装口;车门本体1,所述车门本体1安装在所述汽车侧围板2的车门安装口内,所述车门本体1转动安装在所述汽车侧围板2上,所述车门本体1在车门呈闭合状态时与所述汽车侧围板2相贴合;密封条6,所述密封条6上设置有密封条卡槽7和密封条泡管8,所述密封条6通过所述密封条卡槽7卡接在所述侧围钣金止口5上,且所述密封条泡管8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1和所述汽车侧围板2之间,在所述车门呈闭合状态时,所述车门本体1挤压所述密封条泡管8使其发生弹性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390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