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纯电动汽车的悬置支架及纯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8029.4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1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孔晓春;何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春雨;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悬置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的悬置 支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的悬置系统包括左悬置软垫总成、右悬置软垫总成、后悬置软 垫总成和动力总成支撑梁,动力总成采用一体集中式动力总成,将所有动力总 成的组成部件装配于动力总成支撑梁上,便于一体化装配,缩短生产节拍。左 悬置软垫、右悬置软垫为橡胶结构,两者分别通过左悬置支架、右悬置支架固 定于动力总成支撑梁上,后悬置软垫为橡胶拉杆结构,其一端与变速箱后端面 连接,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用于承担动力总成起步和制动时的扭转力矩。
纯电动汽车的运行工况较传统汽车有较大不同,由于驱动电机的输出扭矩 特性较发动机的输出扭矩特性存在上升较快的特点,这对悬置系统将产生较大 的冲击,也就要求悬置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保持较高的安全系数。
传统技术中采用的悬置支架的边缘处具有翻边,该翻边相对于悬置支架的 本体向远离动力总成支撑梁的方向弯折。但此种结构下,翻边处受力后容易出 现外张,继而出现裂纹,导致悬置支架容易出现断裂,因此该悬置支架的使用 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的悬置支架,该悬置支架的使 用寿命较长。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悬置支架,包括L形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L形本体 的边缘处的翻边,所述L形本体上具有支撑梁安装孔、装配定位孔和悬置 软垫安装孔,所述翻边相对于所述L形本体向靠近动力总成支撑梁的方向 弯折。
优选地,上述悬置支架中,所述L形本体的弯折处具有加强筋。
优选地,上述悬置支架中,所述加强筋为凹陷板,所述凹陷板相对于 所述L形本体向靠近动力总成支撑梁的方向凹陷。
优选地,上述悬置支架中,还包括垫块,所述垫块固定于所述L形本 体上靠近动力总成支撑梁的一侧,且所述垫块上具有通过孔,所述通过孔 与所述支撑梁安装孔同轴连通。
优选地,上述悬置支架中,所述翻边与所述L形本体通过弧形过渡板 连接。
优选地,上述悬置支架中,所述支撑梁安装孔为腰形孔,所述腰形孔 的延伸方向为动力总成支撑梁的延伸方向。
一种纯电动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悬置支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置支架包括L形本体以及设置 于L形本体的边缘处的翻边,L形本体上具有支撑梁安装孔、装配定位孔 和悬置软垫安装孔,翻边相对于L形本体向靠近动力总成支撑梁的方向弯 折。相比于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内容,上述悬置支架中的翻边不容易出现外 张,因此也就不容易出现裂纹,因此,该悬置支架的使用寿命更长。
由于上述悬置支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悬置支架的纯电动汽车也应 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置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置支架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悬置软垫、12-动力总成支撑梁、13-L形本体、131-支撑梁安装孔、132- 装配定位孔、133-悬置软垫安装孔、134-加强筋、14-翻边、15-垫块、151-通 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的悬置支架,该悬 置支架用于将悬置软垫11安装于动力总成支撑梁12上,其包括L形本体13 以及设置于L形本体13的边缘处的翻边14,L形本体13上具有支撑梁安装 孔131、装配定位孔132和悬置软垫安装孔133,翻边14相对于L形本体13 向靠近动力总成支撑梁12的方向弯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80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加油管固定机构及汽车
- 下一篇:电动汽车动力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