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交互式湿沉降净化调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6933.0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4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裴丽欣;马琳娜;宋淑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E03F5/14;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海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01 | 代理人: | 孟树勋 |
地址: | 05006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互式 沉降 净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滞留净化调蓄系统,具体是一种交互式湿沉降净化调蓄系统,用于非硬化地面使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线源、面源污染严重,城市暴雨径流是城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和地下水路管道排水能力的限制,使污染物控制治理难度增大。控制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体的主要方式是及时截留并进行污染物处理。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的发生,部分地区排水能力不足容易致使城市内涝。并且某些地区开发利用变更速度快,直接植放到地面的绿化设施会在土地利用变更时受到破坏,不能重复利用,使城市建设成本增高。目前国家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我国相关产品的构建方法存在着以下不足:①缺乏批量化生产、施工简便、通用易行、应用广泛的模块构建方法。②缺乏水体储存及净化功能。③难以做到填料可换,调整性、适应性不够强。④与地表交互性差,缺乏可储存可渗透选择功能。⑤缺乏水体可利用功能。
发明人检索到以下相关专利文献:CN202298883U公开了一种微生态雨水调蓄净化池,包括池底、池壁、池盖和池壁延伸部,池底和池壁固定连接,池盖和池壁固定连接,池盖上设有孔,池壁延伸部与池壁固定连接,池壁延伸部和池盖上表面形成的空间内设有过滤层,所述的过滤层从上到下依次是植被、营养土层、砂土层、砾石层、土工布、布水管、土工布、砾石层、固废材料、土工布。CN102803158A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水的生物滞留模块、方法和系统,生物滞留模块包括侧壁和其中具有排水口的基底,其中侧壁和基底配置成包括使植物能够在其中生长的过滤介质。还提供了用于处理水的系统,其包括放置在过滤区中以形成过滤层的一个或更多个生物滞留模块,其中所述模块配置成能够从过滤层移除。还提供了一种处理水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生物滞留模块;将过滤介质放入模块中;在模块中的过滤介质中使植物生长至期望的成熟水平;在水处理位置准备过滤区以接收一个或更多个模块;将一个或更多个模块放入过滤区中,使得待处理的水被引导流入模块并经模块处理;以及从模块收集经处理的水。CN105089142A公开了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溢流井和雨水调蓄调度池,实现了与雨水管网或污水管网综合的蓄水、排水和供水。CN104926040A公开了一种高含水双向流海绵型湿地雨水净化调蓄回用系统与方法,所述系统由雨水除砂井、雨水净化毛石滤池、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双向流湿地净化系统四部分构成,其中:所述雨水净化毛石滤池位于雨水除砂井的下部,由毛石填充堆砌而成,其外侧为混净土填充孔隙形成的挡水墙,内侧为混凝土挡水墙,下方设置有与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连通的开孔;所述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为由底板、混凝土挡水墙、外侧混凝土挡水墙及顶部钢制穿孔顶板围城的矩形池体,其内填装纤维载体填料;所述双向流湿地净化系统位于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的顶部。CN204876045U公开了一种缓流式径流雨水渗滤净化调蓄池,包括若干混凝土池塘,所述混凝土池塘中相邻的两个采用过水阀实现连通,在所述混凝土池塘中的每一个的底部设置有单层或多层的滤料层。CN204826138U公开了一种高含水双向流海绵型湿地雨水净化调蓄回用系统,所述系统由雨水除砂井、雨水净化毛石滤池、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双向流湿地净化系统四部分构成,其中:所述雨水净化毛石滤池位于雨水除砂井的下部,由毛石填充堆砌而成,其外侧为混凝土填充孔隙形成的挡水墙,内侧为混凝土挡水墙,下方设置有与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连通的开孔;所述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为由底板、混凝土挡水墙、外侧混凝土挡水墙及顶部钢制穿孔顶板围城的矩形池体,其内填装纤维载体填料;所述双向流湿地净化系统位于兼氧雨水净化与调蓄单元的顶部。
以上这些技术对于如何使调蓄系统能采用存储水分或与地面进行交互渗透两种模式,用于非硬化地面使用,并且根据所处地区土壤类型、渗透性进行控制,缓解降雨时段的峰值和径流量,并未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案。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69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