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9260.8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7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孟兵;朱帅;边艳明;杨德银;张鹤;何延刚;麻金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4 | 分类号: | F02M3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春雨;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发动机进气系统是为发动机提供新鲜空气并降低发动机进气噪声的一种 动力附件系统,降噪是进气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要达到进气系统的降噪指标 需要发动机进气系统提供一定的传递损失,这里的传递损失主要是由空滤器和 消声元件提供,因此消声元件的设计布置是整车进气系统噪声优化的主要工 作。
传统技术中的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图示为非增压 进气系统的示意图,增压车型进气系统类似,该发动机进气系统主要包括带进 气口的进气管11、空滤器12、出气管13以及考虑实际噪声情况而设计的第一 消声元件14和第二消声元件15,该发动机进气系统连接在发动机进气歧管上, 图1中的点化线描述了空气走向。
然而,越来越多的车型为了优化整车造型以及驾驶室空间,缩小了发舱纵 向长度,限制了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进气管11与出气管13之间的空间,以保 证其他零部件的布置,导致这些车型无法在进气管11与出气管13上设置消声 元件,使得发动机进气系统无法达到降噪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该发动机进气系统能够满 足发舱的空间要求,同时达到降噪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 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空滤器和出气管,所述空滤器包括壳体, 所述空滤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内插管以及固定于所述壳体外部的 消声器件,所述内插管上具有空气通道,以及与所述空气通道连通的旁通 口,所述旁通口与所述消声器件的谐振腔相连通,且所述消声器件的外部 设置有用于与车身钣金固定的支架。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所述内插管包括第一直筒部、与所 述第一直筒部相垂直的第二直筒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筒部的端部的固定 板,所述空气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筒部内,所述旁通口设置于所述第二 直筒部上,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壳体卡接。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所述内插管固定于所述壳体上连接 所述出气管的位置处,所述空气通道与所述出气管相连通。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所述内插管和所述出气管均为圆管, 且两者的内径相等。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所述支架上具有缓冲垫,所述缓冲 垫作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车身钣金之间。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空滤器和出 气管,该空滤器包括壳体、固定于壳体内的内插管以及固定于壳体外部的 消声器件,内插管上具有空气通道以及与该空气通道连通的旁通口,该旁 通口与消声器件的谐振腔相连通,且消声器件的外部设置有用于与车身钣 金固定的支架。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在 空滤器的外部设置消声器件,该消声器件固定于车身钣金上,因此也就能 够在进气管和出气管以外的位置设置消声部件,而不占用过多的发舱空间。 因此,该发动机进气系统能够满足发舱的空间要求,同时达到降噪要求。
由于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发动机进气系统的 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滤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进气管、12-空滤器、13-出气管、14-第一消声元件、15-第二消声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92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伺服控制的装置及其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进气管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