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三通排气尾管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64907.4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4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姜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江北保隆消声系统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6/033 | 分类号: | B21D26/033;B21D26/041;B21D26/045;B21D41/04;B21D53/88;C21D9/08;C21D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黄勇 |
地址: | 31503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尾管 液压胀形 缩口 三通 退火 一次加工成型 生产效率 焊缝 气密性 下料 焊接 成型 制造 切割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通排气尾管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下料、预缩口、退火、预液压胀形、第二次缩口、第二次液压胀形、切割、表面、表面处理成型,取代现有技术以焊接的方式,避免了焊缝的出现,提高了排气尾管内部的气密性,而且一次加工成型两个排气尾管,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三通排气尾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排气尾管是汽车排气系统中最后端的部件,通过它将汽车内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一般废气的温度高达600~700℃,因此排气尾管需要较好的耐热性。
现有的三通排气尾管制造方法有两种,第一种为:将铸造成型的两块板材在冲压模具上进行冲压形成冲压半壳,再将两个冲压半壳通过焊接方式合并成一个排气尾管;第二种为:将铸造成型的一块板材利用滚压机滚压成管状,再通过点焊方式制成排气管。
上述的第一种制造方法所制成的排气尾管例如在公告号为CN202402862U的实用新型专利就公开了一种“汽车排气管三通”,由上、下对称的两块冲压半壳和法兰盘焊接而成。第二种制造方法在公布号为CN105603288A的发明专利中有公开。但上述两种制造方法必须通过焊接才能最终成型,成型后的排气尾管均会留下焊缝,而且如果通过人为焊接时,由于焊接上的水平差异以及精度问题导致不能很好的将两个冲压半壳天衣无缝的合并在一起,往往会存在焊缝的均匀度不同,各部分所能承受的温度也不均匀影响使用寿命,甚至局小部部分没有焊接到导致两个冲压半壳存在细微的间隙,高温的废气容易从间隙中溢出导致车的底盘受热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三通排气尾管的制造方法,通过胀形一体成型方式避免了焊缝的出现,提高排气尾管的密封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1、一种汽车三通排气尾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空心柱形的金属管,量取设计的长度并切割下料;
2)选取切割下料后的其中一根金属管将其两头进行预缩口处理并在预缩口后形成预缩口管;
3)将预缩口管进行预退火处理,退火温度在1000~1100℃之间,完成退火后迅速放入到水池中进行速冷,捞上来后自然冷却5~8min;
4)冷却完成后的预缩口管进行预液压胀形,将预缩口管放入到设计好的三通排气尾管的预胀形模具中并完成合模过程,分别从两缩口端伸入冲头,冲头与预缩口管的缩口内壁通过高压密封圈进行密封,从冲头处喷出高压油进入到预缩口管内开始胀形,此胀形过程中的压强为20~22Mpa之间,胀形持续时间为2~3min,到时间后开模并将成型的预胀形管取下;
5)完成预液压胀形后的预胀形管进行第二次缩口;
6)第二次缩口后进行第二次液压胀形,将预胀形管放入到设计好的三通排气尾管的二次胀形模具中并完成合模过程,从二次缩口端伸入冲头,冲头与预胀形管的缩口内壁通过高压密封圈进行密封,从冲头处喷出高压油进入到预胀形管内开始胀形,此胀形过程中的压强为23~25Mpa之间,胀形持续时间为2~4min,其中二次胀形模具的型腔宽度要大于预胀形模具的型腔宽度,到时间后开模并将二次胀形管取下;
7)将二次胀形管从中间位置切割开变成两个对称的三通排气尾管;
8)将该三通排气尾管投放入酸性池中进行酸洗;
9)完成酸洗后的三通排气尾管进行抛光处理;
10)包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江北保隆消声系统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江北保隆消声系统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49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间隙的管材内高压成形方法
- 下一篇:应变感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