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质自动采样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62487.6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0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蒋成兴;丁海光;赵忠欣;项光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5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质 自动 采样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单混匀桶实现采样与分析同时进行的水质自动采样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由于水样采集间隔长(通常为1~2小时),水样代表性差,应对污染物扩散,响应速度慢,使得监管企业偷排漏排盲区大;而且在水样浓度变化大的场合进行测量时,由于采样时间短,使得水样检测结果偏差大,准确性低。
作为配套的水质自动采样器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的水质自动采样器主要负责采样或超标留样,不具有混合采样功能,水样暂存功能,也无循环供样、自动清洗及排空。新型化水质采样器需同时实现自动混合样采集、分析仪表供样、超标留样和排空清洗等功能,为了能是实现自动排空清洗的功能,目前的水质采样器通过在留样瓶底部设置夹管阀(如专利CN200620147018.4)或带弹簧的排液嘴结构(如专利CN200410046969.9),但均存在缺陷:
1.采用夹管阀底部排水和清洗,在水质较差的场合,夹管阀容易堵塞,导致水样漏出,维护相当麻烦;同时,底部进水清洗,清洗效果差,对下次水样造成干扰;
2.采用带弹簧的排液嘴、同时采用密封圈密封的结构,可靠性差,在有泥沙杂质的情况下,底部容易密封不好,出现漏水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稳定性好,可靠性高,除混合单元供样、排样外无采样盲区的水质自动采样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水质自动采样方法,所述水质自动采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控制单元接收采样命令,控制采样泵将待测水样采集至混合单元;
(A2)当次采样结束,供样泵将当次水样同时输出两路,一路输送至分析仪分析,一路输送至留样单元留样;
(A3)排空混合单元内当次水样,下次采样开始;
(A4)所述分析仪分析当次水样,并将分析结果传送至控制单元进行判断:若水样超标,则控制单元控制留样单元保留当次水样;若水样符合标准,则控制单元控制供样泵反向转动,排空所述当次水样;所述(A4)步骤与下次水样采集同时进行。
根据上述的水质自动采样方法,优选地,输送至分析仪的多余当次水样循环回到所述混合单元。
根据上述的水质自动采样方法,优选地,当次采样结束,采样泵反向转动,排空混合单元上游的采样管路内的当次水样。
根据上述的水质自动采样方法,优选地,所述留样单元留样步骤如下:
(B1)选定空置留样瓶,控制单元控制旋转定位装置将所述空置留样瓶旋转至轴向定位装置下方;
(B2)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上下移动并停在留样位对所述当次水样进行留样。
根据上述的水质自动采样方法,优选地,所述留样单元排空步骤如下:
(C1)选定待排空留样瓶,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上下移动并停在排空位;
(C2)供样泵反向转动,排空所述待排空留样瓶内的当次水样。
根据上述的水质自动采样方法,优选地,所述留样单元清洗步骤如下:
(D1)选定待清洗留样瓶,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上下移动并停在清洗位;
(D2)开启清洗水,清洗水充满所述待清洗留样瓶;
(D3)供样泵反向转动,排空所述待清洗留样瓶内的清洗水。
本发明还提供应用上述水质自动采样方法的自动采样装置,所述自动采样装置包括:控制单元和采样泵,所述自动采样装置进一步包括:
混合单元,所述混合单元内的混匀桶有且仅有一个;
供样泵,所述供样泵连接所述混合单元,正向转动时将当次水样同时输送至分析仪和留样单元,反向转动时将留样单元内的水样或清洗水排空;
留样单元,所述留样单元包括:
至少二个留样瓶,所述至少二个留样瓶放置在旋转定位装置上;
旋转定位装置,所述旋转定位装置用于将所述至少二个留样瓶中指定的留样瓶旋转至轴向定位装置下方;
轴向定位装置,所述轴向定位装置上设有留样位、排空位和清洗位,移动所述轴向定位装置对留样单元进行留样、排空和清洗。
根据上述的水质自动采样装置,优选地,所述留样位与所述清洗位处于所述轴向定位装置的同一个位置。
根据上述的水质自动采样装置,优选地,所述旋转定位装置进一步包括:
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一同步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24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食物保温器皿(KB207)
- 下一篇:烤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