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多药耐受基因表达的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62361.9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7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肖波;司笑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31/12;A61K47/10;A61K47/61;A61K47/69;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71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耐受 基因 表达 靶向 肿瘤 纳米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药物载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抑制多药耐受基因表达的靶向化疗抗肿瘤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全世界70多亿人口中,每年新产生约1400多万癌症患者,死亡人数达820多万,癌症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来,将化学疗法与纳米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纳米药物被广泛的应用于肿瘤治疗,主要原因是其具有可控的药物释放特点,易于向肿瘤组织渗透,并且能减少药物的全身毒性等。但是,由于纳米药物递送效率较低,阻碍了致死剂量的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广泛的应用。
普朗尼克共聚物是一类应用于药物制剂的高分子,能有效抑制P-糖蛋白的药物外排功能,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极低的免疫原性。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中广泛存在的多糖成分,对在肿瘤细胞上过表达的CD44有很好的亲和性,可利用透明质酸介导纳米粒子进入靶细胞。目前,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双功能化新策略来提高肿瘤细胞或组织中抗癌药物浓度的报道较少,制备并开展普朗尼克共聚物和透明质酸表面双功能化纳米药物的研究还没有开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多药耐受基因表达的靶向化疗抗肿瘤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纳米药物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抑制多药耐受基因表达的靶向化疗抗肿瘤纳米药物,其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普朗尼克F127和姜黄素共同溶于二氯甲烷-甲醇共溶剂中;
2)将步骤1)的溶液逐滴加入到聚乙烯醇和壳聚糖混合溶液中;
3)将步骤2)得到的溶液立即放入冰浴中,超声处理6次,每次超声10 s,以促使形成水包油的乳液;
4)将步骤3)得到的乳液迅速倒入含有聚乙烯醇水相溶液中,形成乳浊液;
5)在低真空条件下,使得步骤4)的乳浊液中的有机溶剂进行蒸发;
6)将步骤5)之后的溶液进行离心处理,收集得到纳米粒子,并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
7)将步骤6)的纳米粒子涡旋分散在2-(N-吗啉)乙磺酸一水合物缓冲液中,得到纳米粒子悬浮液;
8)利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对透明质酸的羧基基团进行活化,得到活化后的透明质酸溶液;
9)将步骤8)的活化后的透明质酸溶液加入到步骤7)的纳米粒子悬浮液中,所得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
10)将步骤9)的溶液进行高速离心,收集得到纳米粒子,并用去离子水洗3次;
11)将步骤9)的纳米粒子重新分散在含少量海藻糖的水溶液中,形成纳米粒子水溶液;
12)将步骤11)得到的纳米粒子水溶液进行冷冻干燥,可以得到具有抑制多药耐受基因表达的靶向化疗抗肿瘤纳米药物,将其储存在–20摄氏度的密闭容器中备用。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聚乳酸-羟基乙酸和普朗尼克F127质量比为1:0.5~1:1,聚乳酸-羟基乙酸和姜黄素的质量比为100mg:6 mg~100 mg:12 mg,二氯甲烷-甲醇溶液的比例为5:5~8:2;所述步骤2)中,聚乙烯醇和壳聚糖水溶液的总体积为2~6 mL,两者的浓度范围分别是2~5%和0.2~0.5%,壳聚糖分子量为1.8×104;所述步骤3)中超声的参数为超声振幅30~80%。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聚乙烯醇水溶液的总体积为10~200 mL,浓度范围是0.05~0.5%;所述步骤6)和步骤10)中,离心速率为8000~20000 rpm,离心时间为8~30 min;所述步骤11中,海藻糖水溶液的浓度为3~10%;所述步骤12)中,冷冻干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在-80℃冷冻过夜后置于冻干机中冻干12~36 h。
相对于现有的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 本发明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基材,并用普朗尼克 F127和透明质酸进行表面双功能化,制备方法为水包油的溶剂挥发法,整个制备过程简单快捷,制备周期短,产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23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组合式生物转盘
- 下一篇: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曝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