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杆模具堆焊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60040.5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6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许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正大新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6/00 | 分类号: | B23P6/00;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关家强;吴伟文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杆 模具 堆焊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模具堆焊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杆模具堆焊制备工艺。包括:步骤1:气刨,以型腔外轮廓为依据,单边宽度为10mm,深度为3mm,使用碳棒将模具表面材料去除;步骤2:模具预热,将模具基材5CrNiMo预热到538℃;步骤3:焊接,在步骤2中的模具基材上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保证模具的温度≥350℃;步骤4:焊后等温及缓冷,将步骤3中焊接后的模具立即回炉进行双面加热;步骤5:首次回火及缓冷,在步骤4中,缓冷后的模具温度降至100℃‑150℃时,立即装炉回火;步骤6:二次回火及缓冷。本工艺方法直接在原有失效模具上堆焊,模具返修不降面,大大减少模具加工周期及制造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具堆焊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杆模具堆焊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连杆用堆焊材料多为H13,当模具出现磨损、开裂、热疲劳相关缺陷时,模具的返修方式是模块整体下落后再高速铣加工,现有的模具加工存在如下缺点和不足:1)基材的减少造成模具提前报废,造成模具基材的浪费;2)需要支出较大的机械加工及热处理的费用;3)成型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部位只有模膛表面,对模具基体要求偏低。现模具基体及表面采用同等优质的H13模具材料,造成模具材料的浪费。
此外公开号是CN103182618A的发明专利辊锻模具堆焊制造修复工艺,提出了一种模具堆焊技术,与该专利不同的是,本发明增加了气刨和焊后等温缓冷的步骤,并且在工艺参数上做了多方面的改进,大大减少模具加工周期及制造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连杆模具堆焊制备工艺,本工艺方法直接在原有失效模具上堆焊,模具返修不降面,大大减少模具加工周期及制造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连杆模具堆焊制备工艺,所述连杆模具堆焊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1:气刨,以型腔外轮廓为依据,单边宽度为10mm,深度为3mm,使用碳棒将模具表面材料去除,保持均匀的刨削速度,大小为0.5-1.2m/min,刨削时,碳棒倾角为25°-30°,通过气刨去除模具型腔内材料,将损坏失效的地方剔除,便于堆焊,剔除的后的型腔形状较为重要,需要保证单边宽度为10mm,深度为3mm,并且掌握好刨削速度和碳棒的角度;
步骤2:模具预热,对于整块模具,选用合金成分相对较低的5CrNiMo材料作为模具基材,将模具基材5CrNiMo预热到538℃,对于局部小的模块预热温度为300-450℃,加热速度应≤120℃/小时;
步骤3:焊接,堆焊材料为铁基堆焊合金,在步骤2中的模具基材上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保证模具的温度≥350℃;
步骤4:焊后等温及缓冷,将步骤3中焊接后的模具立即回炉进行双面加热,保温时间为模具厚度mm/70mm(h),出炉后,放入保温箱或保温毯后缓冷,焊后等温及缓冷可以有效消除焊接产生的一些残余应力,防止模具开裂;
步骤5:首次回火及缓冷,在步骤4中,缓冷后的模具温度降至100℃-150℃时,立即装炉回火,回火温度为550℃,保温时间t1=模具厚度mm/50mm+2(h),出炉后,放入保温箱或保温毯后缓冷;
步骤6:二次回火及缓冷,在步骤5中,缓冷后的模具温度降至100℃-150℃时,立即装炉回火,回火温度为550℃,保温时间t1=模具厚度mm/50+2(h),其中模具厚度的单位是mm,保温时间t1的单位是小时,出炉后,放入保温箱或保温毯后缓冷。
作为优选的,所述步骤1刨削过程中,碳棒不应横向搬动和前后往复移动,只能沿刨削方向做直线运动,刨削动作要稳,对好准线,需保证碳棒中心线应与刨槽中心线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正大新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未经昆山正大新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00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