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系统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58154.6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6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凯;夏朝辉;曹永伟;徐天博;崔鹏程;王祥明;常培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11/08;F01P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系统 大循环回路 冷却剂流量 分配装置 暖风回路 旁通回路 冷却剂 乘坐舒适性 机油冷却器 减少排放 流量分配 有效地 油耗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及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旁通回路;大循环回路;机油冷却器回路和暖风回路,其中,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用于控制旁通回路、大循环回路和暖风回路中冷却剂的流量分配。本发明的冷却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乘坐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汽车排放法规也越来越严格。此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车辆驾驶舒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要求汽车厂商必须更好地解决汽车燃油经济性、排放以及驾乘舒适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的热管理,来提升汽车燃油经济性以及乘坐的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大多采用恒温器进行水温控制,由于恒温器不能很好地对发动机的热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发动机冷启动时无法有效地利用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快速提升燃烧室缸壁温度,导致燃烧状态不正常,进而增加油耗和排放。另外,由于机油和缸套温度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起动初期发动机摩擦损失功较高,机油稀释严重,增加油耗。在热机完成后全负荷阶段,由于水温较高,导致早燃和爆震的发生。同时,由于热量未能有效地利用,导致发动机水温上升较慢,从而影响乘坐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乘坐舒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其中,冷却剂依次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流经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后返回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以形成旁通回路;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大循环回路;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和所述机油冷却器之间形成机油冷却器回路;暖风芯体,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相连,以在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暖风芯体之间形成暖风回路,其中,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旁通回路、所述大循环回路和所述暖风回路中冷却剂的流量分配。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包括控制阀、第一至第五接口、所述第一至第三接口的开度由所述控制阀控制,其中,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端与第四接口相连,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二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口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二接口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三端相连,所述机油冷却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接口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缸盖水套的第三端相连,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第三接口相连,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端之间,以从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向所述缸体水套内泵送冷却剂。
进一步的,还包括:增压器,所述增压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缸体水套的第四端相连,所述增压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一端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动水泵,所述电动水泵设置在所述暖风芯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以从所述暖风芯体向所述冷却剂流量分配装置泵送冷却剂。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阀相连,以通过所述控制阀调节所述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的开度,从而调节所述旁通回路、所述大循环回路和所述暖风回路中冷却剂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81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