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鉴定长江江豚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引物、试剂盒及鉴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7089.7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1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唐永凯;徐跑;俞菊华;李建林;刘凯;李红霞;于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欣 |
地址: | 21408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鉴定 长江 江豚 个体 亲缘 关系 引物 试剂盒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鉴定长江江豚个体间半同胞、全同胞以及父母本亲缘关系的引物、试剂盒及鉴别方法,所述引物包括有用于扩增的20对微卫星引物。运用本发明的鉴别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长江江豚个体间进行半同胞、全同胞以及父母本亲缘关系鉴定,在长江江豚的种质资源保护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而以前的微卫星研究多用于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结构以及父权的鉴定,未涉及到个体间半同胞、全同胞以及父母本的亲缘关系鉴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鉴定长江江豚个体间半同胞、全同胞以及父母本亲缘关系的引物、试剂盒及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淡水亚种。2006年底开展的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结果表明,当时其数量约为1800头,且以每年至少5%的速度持续下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在较短的时期内不大可能有明显的好转,因此开展迁地保护以及加强人工繁育被认为是避免长江江豚灭绝最有希望的两项保护措施,目前已在湖北石首天鹅洲,安徽铜陵等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显示出了较好的保护效果。
在迁地保护区,由于种群过小,极可能导致近交衰退。为了防止近亲交配,需要对种群中的个体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以建立可靠的遗传谱系用于指导科学的繁殖管理,以及不同保护区间长江江豚个体的交换。由于长江江豚生活在水中,很难通过观察以及外部特征确定群体间的亲缘关系,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可性度高的技术来解决江豚繁殖群体的亲子鉴定问题。近年来,微卫星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它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广泛应用于种群动态结构分析,个体间亲缘关系鉴定。与其它分子标记相比,微卫星分子标记具有数量大、分布广且均匀、多态信息含量高的特点,在法医鉴定中得以了广泛应用,易适用于长江江豚的个体间半同胞、全同胞以及父母本亲缘关系鉴定。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鉴定长江江豚个体间半同胞、全同胞以及父母本亲缘关系的引物、试剂盒及鉴别方法,有助于快速、准确对长江江豚个体间进行半同胞、全同胞间以及父母本的亲缘关系鉴定,在长江江豚的种质资源保护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鉴定长江江豚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引物,包括有用于扩增的20对微卫星引物,其序列如下:JTSSR1 SEQ ID NO.1~2、JTSSR2 SEQ ID NO.3~4、JTSSR3SEQ ID NO.5~6、JTSSR4 SEQ ID NO.7~8、JTSSR5 SEQ ID NO.9~10、JTSSR6 SEQ IDNO.11~12、JTSSR7 SEQ ID NO.13~14、JTSSR8 SEQ ID NO.15~16、JTSSR9 SEQ ID NO.17~18、JTSSR10 SEQ ID NO.19~20、JTSSR11 SEQ ID NO.21~22、JTSSR12 SEQ ID NO.23~24、JTSSR13 SEQ ID NO.25~26、JTSSR14 SEQ ID NO.27~28、JTSSR15 SEQ ID NO.29~30、JTSSR16 SEQ ID NO.31~32、JTSSR17 SEQ ID NO.33~34、JTSSR18 SEQ ID NO.35~36、JTSSR19 SEQ ID NO.37~38、JTSSR20 SEQ ID NO.39~40。
所述的每对引物对中至少有一个引物的5’端进行荧光染料标记。
每对引物进行标记时是采用FAM和HEX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染色。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包含有上述引物组的检测试剂盒。
所述的试剂盒由如下组成:DNA模板,10×反应缓冲液,Mg2+,dNTP,上下游引物,Taq酶,灭菌双蒸馏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70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