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基础数据分析判断企业兑水排污行为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235001.X | 申请日: | 2016-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05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方晨昊;易越;胡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K9/6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基础 数据 分析 判断 企业 兑水 排污 行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基础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时且低成本的判断企业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兑水排污行为的方法,算法部分包括:基于历史数据的线性网络训练判断企业的排水行为是否正常,基于多企业联合数据的聚类分析判断企业的污水处理行为是否正常,并设计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运算结果反馈的系统流程,并根据企业的排水行为和污水处理行为设计了联合判定条件,以综合判断企业的污水处理工艺是否达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是基于基础数据分析的方式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兑水排污行为的方法
技术背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排名非常靠后,2015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世界排名第102,人均水资源2173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6055立方米)的三分之一,是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且有下降的趋势,目前已从2010年的2310立方米/人下降至2015年的2173立方米/人。
我国的水质情况也不容乐观,2015年十大流域水质IV类~V类累计占比达30%,水污染非常严重。从水质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虽稍有下降的趋势,但污染总量仍十分惊人。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废水的大量排放是最主要的原因。废水按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其中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其有流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1998~2013年我国污水排放量由395亿吨上升至695亿吨,复合增长率为3.8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污水处理刻不容缓。
生活污水的处理属于公共事业,主要由政府主导建设,而工业废水的处理对企业来说则是一项成本,由政府强制要求,因此必须有国家政策的强力引导才能有效实行。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环境整体规划、污水处理率规划、污水排放标准规定、国家监管政策等。
企业的污水处理一般为物理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相结合,其中物理方法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废水处理法,操作较为简单,周期短。生物化学方法主要通过生化方法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目前国内的污水生化处理尚不完善,大多数的企业还停留在“废水靠看”的阶段,凭经验来处理污水,为保障水体水质和用水安全,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条例。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截止年底,全国已建成344个省级、地市级监控中心,在15559家重点污染源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大幅度提高了环境监管能力,向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自动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自动监控设备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就是不能避免某些中小型企业为了降低处理成本,因而存在的兑水排污的行为。稀释后的污水虽然在污染物浓度表征上达到了要求,但污染物总量并没有变,有害物质随着生态循环进入环境仍会造成恶劣影响,治标不治本。污水水质鉴定周期长,工作量大,实现多企业联网、快速实时的在线监测难度很大。本发明不需要搭载复杂且高成本的硬件平台,从企业的基础数据入手,降低成本且高效快速。
发明内容
1.本发明基于企业关于污水排放的基础数据,以基础数据的线性网络训练和聚类分析为基础,从企业的排水行为和污水处理行为两个方面综合分析,构建以环境监测部门为数据处理中心、各个企业之间为终端的互联网络,快速处理分析各个监测周期末企业上传的数据,并将运算结果实时反馈给各个企业,督促企业做出相应调整,对不合格者实行停业整顿,实现对多家企业在线判断其是否存在兑水排污的行为。
2.本发明以基础数据的线性网络训练为基础判断企业的排水行为是否正常,基础数据及意义如下:
企业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耗电总量W,单位KWh
企业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耗水总量C,单位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50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