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1976.9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6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柳沢一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B5/00 | 分类号: | G03B5/00;G02B27/64;G02B7/02;H04N5/225;H04N5/2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曹振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整 可动体 倾斜 方法 | ||
1.一种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该方法为在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单元中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所述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单元具有:
可动体;
固定体,其具有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支承机构;
抖动校正用驱动机构,其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摆动;以及
弹性支承部件,其连接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固定体,
所述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的特征在于,进行如下工序:
第一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形成具有与所述抖动校正用驱动机构的驱动力相反的方向的分量的力作用于所述可动体的状态;
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调节所述驱动力,以使所述可动体的倾斜方向与目标方向一致;以及
第三工序,在该第三工序中,在所述可动体的倾斜方向与目标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借助所述弹性支承部件连接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固定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向所述可动体施加与朝向所述可动体的重心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偏置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向所述可动体施加弹簧负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向所述可动体施加压重物的负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向所述可动体施加反作用力或者吸引力,所述反作用力或者吸引力在保持于所述可动体的磁铁与未保持于所述可动体的磁铁之间发挥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利用UV固化型粘接剂固定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弹性支承部件,
在进行所述UV固化型粘接剂的涂布以及固化处理的期间,以保持所述偏置负载和所述驱动力平衡的状态的方式控制所述抖动校正用驱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通过检测由所述可动体反射的测量光来测量所述可动体的倾斜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抖动校正用驱动机构具有线圈和磁铁,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测量所述可动体的倾斜方向,并进行反馈控制,所述反馈控制根据所测量的所述倾斜方向与所述目标方向的偏离而控制向所述线圈供给的驱动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向所述可动体施加与朝向所述可动体的重心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偏置负载,以使所述可动体倾斜,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利用所述抖动校正用驱动机构向与所述可动体的基于所述偏置负载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所述驱动力,以所述可动体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目标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调节,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在利用在所述第一工序中施加的所述偏置负载和在所述第二工序中施加的基于所述抖动校正用驱动机构的所述驱动力对所述可动体的活动施加限制的状态下,固定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弹性支承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进行如下动作中的任一动作:向所述可动体施加弹簧负载;向所述可动体施加压重物的负载;以及向所述可动体施加在保持于所述可动体的磁铁与未保持于所述可动体的磁铁之间发挥作用的反作用力或者吸引力。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利用UV固化型粘接剂固定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弹性支承部件,
在进行所述UV固化型粘接剂的涂布以及固化处理的期间,以保持所述偏置负载和所述驱动力平衡的状态的方式控制所述抖动校正用驱动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可动体的倾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通过检测由所述可动体反射的测量光来测量所述可动体的倾斜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197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