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管材的旋压变形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76537.9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94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柴国强;李德富;魏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B21D22/16 | 分类号: | B21D22/16;B22F3/15;C22F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朱琨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压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管材 制备 变形 热旋压 开坯 坯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法制 复合材料管材 加工技术领域 大直径薄壁 道次变形量 成品制备 航空航天 加工硬化 退火工艺 在线退火 内表面 飞行器 次间 应用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管材的旋压变形制备方法,属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工技术领域。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的旋压坯料,经热旋压开坯、温旋压成品制备得到复合材料管材,所述热旋压开坯的变形温度为290‑450℃,旋压道次为5道次,且每旋压道次之间,进行在线退火处理。该方法前两旋压道次变形量较小,保证坯料内表面不开裂;旋压道次间采用线退火工艺,消除了加工硬化。本发明采用旋压方法制备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大直径薄壁管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用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管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管材的旋压变形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某舰船用管材多使用铝合金或钢制造,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铝合金刚度低,而钢件则增加了筒体的重量,均严重制约了该产品在复杂环境(如海水)下的使用。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密度小、比刚度高、比强度高等优点,近年来国外多采用铝基复合材料制造该管材,而国内目前仍然没有开展相关的工作,制约了改产品进一步升级换代。
强力旋压工艺是借助旋轮作进给运动,加压于随芯模沿同一轴线旋转的金属坯料,使其产生连续的局部塑性变形而成为所需要的空芯回转体零件。旋压加工方法常用来加工大尺寸薄壁的筒形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热等静压坯料塑性差,变形时易开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旋压变形制备方法,原料粉末混合后经冷压、热等静压处理制备成旋压坯料,其特征在于,热等静压制备的旋压坯料直接热旋压开坯。
所述旋压坯料的基体为铝合金;颗粒增强体为硅、金钢石、碳化硅、氮化硅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颗粒增强体的体积分数小于40%;旋压坯料的塑性5-8%。
所述热旋压开坯变形区的温度为150℃-450℃。
所述热旋压开坯的旋压道次为5道次,进给速度为70-100mm/min,坯料外表面线速度19-21m/min;其中,第1道次的减薄率10-20%,变形区温度为370-450℃;第2道次的减薄率15-25%,变形区温度为370-410℃;第3道次的减薄率25-35%,变形区温度为320-350℃;第4道次的减薄率20-30%,变形区温度为310-340℃;第5道次的减薄率25-30%,变形区温度为150-330℃。
所述热旋压开坯每旋压道次之间,进行在线退火处理,退火工艺:将坯料加热至450℃-500℃,自然冷却至旋压变形区温度,开始下一道次旋压。
本发明的优点为:
(1)旋压变形过程对温度高度敏感,本发明在考虑旋压变形加热温度时考虑了如下因素:(a)坯料加热温度采用表面测温计或红外测温仪测量,所测的温度为工件表面的温度,与坯料整个变形区的变形温度有区别;(b)旋压变形时,工件与芯模,旋轮与工件之间均存在较大的摩擦力,由于相互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导致变形区温度有一定的上升;(c)旋压变形属于大变形量高速变形,易在变形区产生绝热带,导致变形区温度有一定的上升。
(2)本方法所述的旋压坯料采用热等静压制备而成,塑性较差,前两旋压道次变形量较小,保证坯料内表面不开裂,当经过两道次旋压变形后,坯料内的颗粒分布、界面结合、基体组织等都有一定的改善,塑性变形能力得到提高,后续旋压变形量较大。
(3)热旋压变形过程是动态软化与动态硬化相互作用的过程,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由于增强体颗粒的存在,加工硬化率大大提高,本方法旋压道次间采用线退火工艺以消除加工硬化。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密度小等优点等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用飞行器。本发明采用旋压方法加工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大直径薄壁管材,目的是为开发某航空器用综合性能优异的大直径薄壁管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未经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65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