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69811.X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7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源名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03 | 分类号: | H05K1/03;C08L93/04;C08L77/00;C08L59/02;C08L79/08;C08L61/16;C08K7/14;C08K3/28;C08K3/34;C08L69/00;C08L75/04;C08L9/02;C08K13/02 |
代理公司: | 惠州市超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9 | 代理人: | 卢浩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制电路板 基板材料 聚氨基甲酸乙酯 聚甲基丙烯酸酯 二甲基甲酰胺 重量份数配比 三氧化二锑 松香 玻璃纤维 丁腈橡胶 防霉功能 聚醚醚酮 聚碳酸酯 聚酰亚胺 氢氧化镁 散热效果 四级铵盐 四溴双酚 氮化铝 聚甲醛 聚酰胺 碳化硅 阻燃 制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材料制成,包括玻璃纤维18‑20份、氮化铝26‑29份、碳化硅8‑15份、聚酰亚胺3‑7份、松香16‑22份、聚甲醛5‑10份、聚酰胺16‑22份、聚醚醚酮14‑18份、聚碳酸酯20‑25份、聚甲基丙烯酸酯7‑11份、聚氨基甲酸乙酯16‑20份、三氧化二锑24‑28份、氢氧化镁29‑30份、四溴双酚A11‑15份、丁腈橡胶12‑16份、四级铵盐2‑5份和二甲基甲酰胺4‑8份,本发明的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具有防霉功能,同时散热效果好,具有阻燃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材料,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它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设计主要是版图设计;采用电路板的主要优点是大大减少布线和装配的差错,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劳动率。
按照线路板层数可分为单面板、双面板、四层板、六层板以及其他多层线路板。由于印刷电路板并非一般终端产品,因此在名称的定义上略为混乱,例如:个人电脑用的母板,称为主板,而不能直接称为电路板,虽然主机板中有电路板的存在,但是并不相同,因此评估产业时两者有关却不能说相同。再譬如:因为有集成电路零件装载在电路板上,因而新闻媒体称他为IC板,但实质上他也不等同于印刷电路板。我们通常说的印刷电路板是指裸板-即没有上元器件的电路板。在印制电路板出现之前,电子元件之间的互连都是依靠电线直接连接而组成完整的线路。在当代,电路面板只是作为有效的实验工具而存在,而印刷电路板在电子工业中已经成了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
20世纪初,人们为了简化电子机器的制作,减少电子零件间的配线,降低制作成本等优点,于是开始钻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线的方法。三十年间,不断有工程师提出在绝缘的基板上加以金属导体作配线。而最成功的是1925年,美国的Charles Ducas 在绝缘的基板上印刷出线路图案,再以电镀的方式,成功建立导体作配线。直至1936年,奥地利人保罗·爱斯勒(Paul Eisler)在英国发表了箔膜技术,他在一个收音机装置内采用了印刷电路板;而在日本,宫本喜之助以喷附配线法“メタリコン法吹着配线方法(特许119384号)”成功申请专利。而两者中Paul Eisler 的方法与现今的印制电路板最为相似,这类做法称为减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属除去;而Charles Ducas、宫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线,称为加成法。虽然如此,但因为当时的电子零件发热量大,两者的基板也难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实用作,不过也使印刷电路技术更进一步。
目前现有的印制电路板的基板不具有防霉功能,同时散热效果不好,不具有阻燃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霉功能,同时散热效果好,具有阻燃效果的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材料制成,包括玻璃纤维18-20份、氮化铝26-29份、碳化硅8-15份、聚酰亚胺3-7份、松香16-22份、聚甲醛5-10份、聚酰胺16-22份、聚醚醚酮14-18份、聚碳酸酯20-25份、聚甲基丙烯酸酯7-11份、聚氨基甲酸乙酯16-20份、三氧化二锑24-28份、氢氧化镁29-30份、四溴双酚A11-15份、丁腈橡胶12-16份、四级铵盐2-5份和二甲基甲酰胺4-8份。
作为优选,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材料制成,包括玻璃纤维18份、氮化铝26份、碳化硅8份、聚酰亚胺3份、松香16份、聚甲醛5份、聚酰胺16份、聚醚醚酮14份、聚碳酸酯20份、聚甲基丙烯酸酯7份、聚氨基甲酸乙酯16份、三氧化二锑24份、氢氧化镁29份、四溴双酚A11份、丁腈橡胶12份、四级铵盐2份和二甲基甲酰胺4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源名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源名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98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