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干巴菌菌株及其发酵得到的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6884.3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5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岚;杨俊慧;杨艳;蔡雷;马润隆;刘庆艾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19/04;A61K31/715;A61P39/06;A23L33/125;A23L33/16;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刘丽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巴菌 菌丝体 菌株 锌元素 制备 发酵 抗衰老保健品 菌丝体生长 锌元素吸收 液体培养基 保藏 耐受能力 液体发酵 转化能力 补锌 富集 锌盐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菌丝体锌多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株干巴菌菌株TG‑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977。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的制备方法:干巴菌菌株TG‑1在添加有锌盐的液体培养基中发酵,菌丝体经过分离,提取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在制备补锌抗衰老保健品中的用途。干巴菌菌株TG‑1具有很好的锌元素吸收转化能力,锌元素耐受能力,以及旺盛的菌丝体生长能力,在液体发酵时干巴菌TG‑1可以很好的富集锌元素。因此,干巴菌菌株TG‑1对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的生产以及提高锌多糖中锌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丝体多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株干巴菌菌株,还涉及此菌株液体发酵得到的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及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的应用。
背景技术
锌是人体内执行生理功能最多的必须微量元素,广泛参与酶活性调控、物质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免疫系统调控、激素调节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但是锌元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和储存,只能通过每天补充获得,而每天在膳食中获得的锌元素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据报道,世界上50%的人口面临锌摄入量不足的风险。缺锌引起的营养失衡问题是目前世界上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问题之一。
由于锌元素的重要生理作用,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发更好的补锌产品,补锌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第一代补锌产品为硫酸锌等无机锌盐。无机锌盐生物利用率低,服用后副作用较多,已经被逐渐淘汰。第二代补锌产品为葡萄糖酸锌等有机酸锌。有机酸锌会产生肠胃刺激,对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容易产生拮抗作用,更不适于糖尿病人补锌。第三代补锌产品为氨基酸螯合锌。氨基酸螯合锌的生产工艺并不完善,存在蛋白原料成本高、蛋白分解要求高、有机溶剂消耗量大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目前,生物态有机锌是补锌产品研制与开发的主流。微生物可以将环境中的无机锌吸收转化为微生物细胞内的生物态有机锌,这种生物态有机锌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更加易于吸收、生物利用率高。
食用真菌有很强的吸收转化微量元素的特性,以食用真菌为载体进行微量元素的生物富集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食用真菌富集锌元素可以通过固体栽培获得富锌子实体或液体发酵培养获得富锌菌丝体这两条途径实现。其中,液体发酵培养有明显的优越性。液体发酵不仅具有生产周期短,菌丝体产量高,多糖等活性成分含量高,对锌等金属元素的有效富集率高的优点。而且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连续化生产,没有实现人工栽培的食用真菌品种也可以通过液体发酵技术获得有价值的代谢产物。因此,液体发酵技术有利于食用真菌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并有利于提高食用真菌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食用真菌吸收富集锌元素后会形成锌蛋白和锌多糖等富锌有机物,从而将环境中的无机锌吸收转化形成锌多糖。食用真菌多糖本身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提高记忆力、抗肿瘤、保护肝脏等广泛的生物学功效。而锌多糖是食用真菌将无机锌转化成有机锌的有效形式之一,并且它是一种有机锌-多糖配合物,兼有多糖与有机锌两者的活性,表现出高于单一多糖或单一锌的生物活性。
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干巴菌在液体发酵培养时菌丝体生长旺盛,对锌元素的耐受和吸收能力强。干巴菌(
CN 103719833 A公开了一种富硒干巴菌粉,以干巴菌菌丝为原料,经过干燥、研磨步骤制备得到。但其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硒的存在形式,也就无法判断此种形式的硒是否易被人体吸收。目前未见干巴菌液体发酵制备干巴菌菌丝体锌多糖及活性研究的报道。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未经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68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