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电锅炉供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6648.1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4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史洪起;付振春;王兆彪;付明翰;刘刚;胡宇非;姜冬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02 | 分类号: | F24D1/02;F24D1/08;F24D19/10;F01D15/10;F01K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南长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4 | 代理人: | 郑海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电锅炉 供热 提高 热电 联产 机组 深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锅炉供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方法,由于热电联产企业调峰期间上网负荷被严格限定,随调峰进行,机组供热抽汽负荷也随之下降。利用电锅炉吸收发电企业自身一部分厂用电,补充供热负荷,也使热电联产企业参与调峰成为可能。当需要调峰的时候,首先将发电机的负荷率降低,此时,会出现供供热热量不足,则不足部分由电锅炉补充,从电厂调峰补贴效益角度出发,按上述方法,还出现电锅炉能力剩余的话,则应将发电机的负荷率进一步调低,直到电锅炉被全部使用为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锅炉供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方法。
背景技术
图1为某厂200MW供热机组工况图,在供热量一定的情况下(图中采暖抽汽量为350t/h),其调峰上限为机组最大连续进汽量所对应的电负荷(图1A点对应的负荷);调峰下限为在该抽汽量下与低压缸最小排汽量限制线交点所对应的电负荷(图1B点对应的负荷)。区间AB所对应的区域,即为热电联产机组在一定热负荷下的调峰范围。很明显,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运行时,其调峰能力相比纯凝运行时非常有限的。如前所述,当热电联产机组运行至低压缸最小排汽量限制线时,机组无法继续调峰。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利用电锅炉供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方法,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电锅炉供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方法。
本发明利用电锅炉供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方法,包括:汽轮发电机组连接电用户系统的电路上并联有将机组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锅炉,汽轮发电机组与热用户系统之间设有供热管线,电锅炉的热能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热管线。
进一步地,锅炉,锅炉的出气口连通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高压缸的排汽端连通锅炉的再热器,蒸汽经锅炉的再热器后输出至中压缸,中压缸连接低压缸,低压缸连接凝汽器;
高压缸的进汽管和排汽管之间设有高压旁路系统,高压旁路系统从主蒸汽管路接出,经高压旁路阀减压、减温后接至再热冷段管路;中压缸进气管接低压旁路系统,低压缸经低压旁路阀减压、减温后接至凝汽器;
高压缸的高旁控制阀前并接抽汽管线,所述抽汽管线上设置有控制阀组和减温减压装置,所述抽汽管线连通至热网。
进一步地,主蒸汽、冷再管道间并联安装有减温减压装置及管道。
本发明利用电锅炉供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方法,包括:当需要调峰的时,发电机的负荷率降低,会出现供供热热量不足,则不足部分由电锅炉补充,出现电锅炉能力剩余时,将发电机的负荷率进一步调低,直到电锅炉被全部使用为止。
进一步地,还包括仅高压旁路运行供热,高压旁路运行供热为:机组调峰期间,调峰功率降至原有供热抽汽流量对应低压缸最小排气流量工况点时,开启高压旁路补偿抽汽阀组补偿热网负荷,同时降低原供热抽汽量以进一步降低电功率。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直接利用电锅炉消化发电机负荷,其理论调峰最大值即为所配置电锅炉总电功率。这种方式利用电锅炉吸收发电机出口负荷以降低最终上网电量,由于电锅炉控制简单、响应快,可以实时响应电网调峰需要。短时以电换热,用以补偿调峰期间引起的抽汽供热负荷降低,同样达到机组深度调峰的目的。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某厂200MW热电联产机组工况图;
图2是本发明电锅炉调峰方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热电联产机组高压旁路改造后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66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