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鲜大豆油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2392.9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37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理博;薛宝臣;罗淑年;张佳宁;姜蕾蕾;姜元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1/04 | 分类号: | C11B1/04;C11B1/06;C11B3/06;C11B3/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李长春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鲜 豆油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鲜大豆油加工工艺,所述工艺步骤如下:一、将新收获的或低温储藏的大豆运至保鲜后熟粮仓内在22~27℃的温度下保存7~10天,进行后熟处理;二、将经过后熟处理的大豆进行压榨或浸出,得到大豆毛油;三、大豆毛油经过水化脱胶后,进行高效碱炼处理,得到碱炼油;四、碱炼油经油脂脱色、脱臭、冷却后进入氮气氛围的输油管和油罐内进行储存。本发明在从源头(大豆油储藏)开始,到油脂生产完毕,优化关键节点工艺,达到生产保鲜大豆油脂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油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保鲜大豆油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在传统大豆加工工艺过程中,收获后的大豆一般按照加工计划,以先进先出原则进行出仓并加工;但是对于大豆种籽来说,收获后并非意味着大豆的完全成熟,从收获成熟到生理成熟这段时间称为后熟期,后熟期受温度、湿度和时间等因素影响,如大豆未经后熟作用就进行加工,其出油率较低,后续油脂炼耗较高;而在没有加工任务时,新来大豆如直接进仓进行后熟,由于后熟期大豆种籽生理活动较为活跃,长期储藏将带来储粮风险,高温豆、碳化豆现象时有发生。大豆出仓后进行压榨或浸出工艺取得毛油,毛油需精炼后才能供人们食用。传统精炼过程中,脱胶油先后与酸、碱反应,脱除毛油中的非水化磷脂、游离脂肪酸以及一些胶溶性杂质等,但是据相关报道,碱炼时酸、碱加入的量越多,对油脂中甾醇、Ve等营养素的破坏也会更大;此外,较高的碱添加量同时伴随更高的中性油损失,引起油脂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碱炼水洗后的油脂经脱色后,还伴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称为“臭味”),需要进一步经过脱臭工段处理,根据蒸气压的不同,采用高温(240~260℃)、高真空(3~5mbar)脱除产生“臭味”的小分子醛、酮、酸等物质,达到脱臭的目的。在此状态下,混合甘油三酯分子之间原有的溶解空气被同时带走,如果使脱臭油直接与空气接触,空气会迅速进入混合甘油三酯分子之间,使油脂氧化或者产生回色现象。为了提高油脂储藏稳定性,常使用充氮来储藏油脂,目前应用较多的充氮储油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向储油罐中通入一定量的氮气,将罐内空气挤出,使油脂处于氮气氛围之下进行储藏;另一种是在油脂灌装压盖前,向包装瓶内通入氮气或滴入液氮,排出瓶内空气,使油脂隔氧储藏。但是以上两种充氮方式均是在脱臭后的精炼油脂接触空气之后再排出油脂储藏环境中的空气,无法达到较为良好的储藏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鲜大豆油加工工艺,旨在从源头(大豆油储藏)开始,到油脂生产完毕,优化关键节点工艺,达到生产保鲜大豆油脂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保鲜大豆油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一、将新收获的或低温储藏的大豆运至保鲜后熟粮仓内在22~27℃的温度下保存7~10天,进行后熟处理;
二、将经过后熟处理的大豆进行压榨或浸出,得到大豆毛油;
三、大豆毛油经过水化脱胶后进行油脂碱炼处理,得到碱炼油,所述油脂碱炼过程中,脱胶油与酸液在边搅拌边超声处理(超声处理频率20000Hz)的条件下混合;
四、碱炼油经油脂脱色、脱臭、冷却后经输油管进入氮气氛围的油罐内进行储存。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大豆进行压榨或浸出处理前先进行后熟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大豆出油率,降低非水化磷脂生成,减少后续炼耗。
2、在油脂碱炼工段过程中通过超声作用,形成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微射流,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反应介质间的碰撞密度。
3、本发明在油脂脱色、脱臭、冷却后,向输油管内通入高纯氮气,之后油脂进入氮气氛围的油罐内进行储存,可以从源头避免油脂与空气(氧气)接触,保证油脂品质和储藏稳定性。
4、使用本工艺和改造后,可以较好的延缓油脂回色现象,经储存一个月(28天)后对比来看,油脂色泽变化如表1和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23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