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位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0811.5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48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奉若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184 | 分类号: | C01B32/184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石墨烯 自组装 微球 制备 石墨烯材料 鳞片石墨 去离子水洗涤 制备氧化石墨 无机盐 浓硫酸溶液 强氧化剂 功能化 规模化 预氧化 陈化 成球 诱导 膨胀 宏观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具体为:首先将一定量的鳞片石墨与无机盐一起分散于浓硫酸溶液中进行预氧化,然后进行陈化,接着采用强氧化剂进行氧化膨胀,最后以去离子水洗涤纯化得到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本发明无需预先制备氧化石墨烯,也无需有机与无机诱导介质为成球条件,直接以鳞片石墨为基础,反应自发形成氧化石墨烯微球。本发明原料低廉、工艺简单、适合规模化工业生产,产品在功能化石墨烯材料与宏观自组装石墨烯材料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墨烯材料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原位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与富勒烯都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新型多维结构材料,它具有优秀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并在诸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化学氧化法制备氧化石墨烯是规模化制备石墨烯材料的最常用途径,因氧化作用而形成的羧基,羟基,环氧基等极性官能团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提供了良好的结构基础。然而,化学氧化法所制备的氧化石墨烯通常都是片层状结构,难以直接形成三维结构材料。
目前,三维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式多为二次成型,即:先制备得到片层结构的氧化石墨烯,然后再以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导形成三维结构的氧化石墨烯材料。如专利201610056421.5《一种高溶解性多褶皱干态氧化石墨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Yang Tian等人(Carbon,2016,107,100-108)所报道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都是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在外部有机或无机物的诱导而形成微球。本发明无需预先制备氧化石墨烯,也无需有机与无机诱导介质为成球条件,直接以鳞片石墨为基础,原位自组装形成氧化石墨烯微球。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原位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原位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50℃~70℃下,将一定量的鳞片石墨与无机盐一起搅拌分散于一定体积的浓硫酸溶液中进行预氧化,反应保温2h~10h;
(2)此后,在15℃~40℃下,将反应体系静置陈化4d~16d;
(3)陈化后,在连续搅拌下,向反应体系缓慢加入一定量氧化剂,并控制氧化剂加入后的反应体系温度不高于20℃;待氧化剂完成加入后,再将体系升温至35±2℃,并保温0.5h~2h;然后,向反应体系内缓慢加入一定量去离水,去离水与浓硫酸的体积比为2~5:1;再升温至98±2℃,保温10min~30min后出料;
(4)最后,以大量去离子水稀释反应体系后过滤分离,然后以去离子水洗涤纯化到中性,将产物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后得到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
上述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无机盐为氯化钠、氯化钾、硝酸钠、硝酸钾、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中的一种或多种,鳞片石墨与无机盐的质量比为1~5:1。
上述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浓硫酸浓度为80%~98%,鳞片石墨相对浓硫酸的用量为10g/L~60g/L。
上述方法步骤(3)中所述的氧化剂为高锰酸钾,氧化剂与鳞片石墨的质量比为2~7: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制备的自组装氧化石墨烯微球以鳞片石墨为原料,无需预制氧化石墨烯溶液,也不用外部物理或化学成型手段,而是于氧化石墨烯制备反应中直接自组装形成氧化石墨烯微球。本发明所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微球由单一或多个单层或多层氧化石墨烯自组装形成,微球直径100nm~20μm,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所得产物不易结块,在水或乙醇溶液也易于二次分散,并保持球形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氧化石墨烯微球的扫描显微镜照片
图2氧化石墨烯微球的透射显微镜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08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