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改善的过滤猝灭气体的装置的多极空气隔断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9952.9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6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M.里瓦尔;E.多梅琼;J-P.戈内特;N.沙布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34 | 分类号: | H01H9/34 |
代理公司: | 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青<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法国吕埃***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改善 过滤 气体 装置 多极 空气 隔断 断路器 | ||
高压多极断路器包括多个电极和壳体,对于断路器的每个电极,在壳体中放置有两个电触点,其在闭合和断开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及包括设置有用于过滤气体的第一上游装置的第一灭弧室;包括接收气体的第一腔室,其与第一灭弧室连通,和将气体排出到壳体外部的第一孔,所述孔设置有第一下游过滤装置;还包括接收气体的至少一个第二腔室,其与断路器另一个电极的至少一个第二灭弧室连通,所述灭弧室本身装备有用于过滤气体的第二上游装置,接收气体的第二腔室包括将气体排出到壳体外部的第二孔,设置有第二下游过滤装置,接收气体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由不可渗透的壁彼此流体地分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高电流的多极空气隔断断路器。
现有技术
在已知的方式中,电路断路器允许保护电气系统免受异常状况,比如过电压、短路或过电流。通常,对于这些断路器的每一个电极,这些断路器都包括电触头,所述电触头的垫点连接到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触头可移动以便在探测到异常情况时中断电流的流动。尤其已知的是空气隔断断路器,在该断路器中这些电触头置于充满空气的灭弧室中。当这些触头闭合时,电流可以通过这些导体流通。当断路器的其中一个电极的这些电触头断开时,比如响应于诸如过电压或短路的操作异常,这些触头的触点相互远离。在这两个触点之间形成电弧。该电弧电离存在于灭弧室中的空气,随之产生被称为猝灭气体(quenchinggas)的气体,所述气体随后被排出到断路器的外部。该电弧随后被灭弧室熄灭,使得可能中断这一电极电流的流动。这些猝灭气体处于一般在2000℃以上的高温,并且也被部分电离。它们还可包含悬浮粒子,诸如烟灰和/或金属粒子。这些悬浮粒子通常来源于断路器的与电弧接触的内部部件的部分熔化。这些猝灭气体可因此造成危险,因而需要在它们能被排出到断路器外部之前被冷却和消电离(de-ionize)。
专利申请EP0437151描述了该种断路器,其设置有用于在猝灭气体排出到断路器外部之前将其冷却的装置。该断路器包括用于过滤排出的猝灭气体的两个装置,所述两个装置通过为整个断路器共用的单一气体接收腔室彼此分开。排出的猝灭气体在被朝向断路器外部排出前在该共用的接收腔室内流通。
该断路器的一个劣势是当被用于涉及较高直流电压(通常在1000V-1500V之间)的电路中时,其不能允许有效地切断电流。具体地,在这些情况下,从断路器排出的猝灭气体未被充分地冷却或消电离,这有助于在位于该断路器外部的断路器电连接端子处的断路器的电极之间形成短路电弧。这导致不可接受的安全措施不足。
发明内容
通过提出一种多极空气隔断断路器,本发明更特别地寻求克服这些缺陷,所述多极空气隔断断路器提高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保持简单的设计并具有适度的成本。
为此目的,本发明涉及高压多极断路器,其包括多个电极和一壳体,在所述壳体中,针对断路器的每个电极,在单独的隔室中放置有:
-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
-两个电触点,其分别连接到该电极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并且可在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在闭合位置中,两个电触点彼此直接接触,以及
-在断开位置中,两个电触点彼此分开,
-第一灭弧室,其中放置有所述两个电触点,并且所述第一灭弧室的一个壁包括第一气体排放开口,第一气体排放开口设置有用于过滤气体的第一上游装置,
断路器包括用于接收气体的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经由第一排放开口与第一灭弧室连通,还包括第一孔,用于将气体排出到壳体外部,所述孔设置有第一下游过滤装置,
其特征在于:
-断路器还包括用于接收气体的至少一个第二腔室,其与断路器的另一个电极的至少一个第二灭弧室经由该第二灭弧室的第二气体排放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气体排放开口本身装备有用于过滤气体的第二上游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未经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99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