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百香果茶包的制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7615.X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0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标;郭玉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尤溪县吉昌茶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51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果茶 制作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百香果茶,具体的说是一种百香果茶包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百香果,因含众多水果的香味而冠名,学名西番莲。百香果中含有菠萝、香蕉、草莓、苹果、酸梅、芒果等165种水果香味,其果实中含有超过132种以上的芳香物质,果汁营养丰富,气味芳香,是举世闻名的香料水果,有“果汁之王”的美誉;百香果亦有“热情之果”的雅称,它是一种多年生热带藤本攀附果树,果实甜酸可口,风味浓郁,芳香怡人。
现有的各类百香果茶饮制品,大多仅利用到了百香果内的果实,但其实百香果浑身是宝,其果皮内亦含有丰富的果胶、茶多酚、维生素、葡萄糖等六十多种芳香成分,而百香果叶亦可入药,有消炎止痛、活血强身、降脂降压等疗效。目前的百香果茶饮制品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百香果的营养成分,将其与茶叶融合,且大多需采用新鲜的百香果制成,并不适合长期储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百香果茶包的制作工艺,主要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利用百香果,将百香果与茶叶的有效成分有机结合并有效发挥出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百香果茶包的制作工艺,其步骤如下:
(1)采集新鲜的成熟百香果和百香果叶、选取成品茶叶为原料;
(2)将百香果叶切碎备用;
(3)在百香果顶部开设一开口,填入总量为3-4g的百香果叶和茶叶;
(4)在百香果中加入0.5g食用琼脂粉和0.5g支链淀粉酶;
(5)在百香果果体周身上间隔均匀的划若干道切口,该切口的深度贯穿百香果皮;
(5)将填充有百香果叶和茶叶的百香果进行烘烤后,得到百香果茶包。
步骤(3)中的所述开口呈圆形,直径为1-2cm。
步骤(3)中所填入的百香果叶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1。
所述百香果茶包还包括一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的百香果皮顶盖,该百香果皮顶盖与百香果果体相互连结。
所述成品茶叶为梅占红茶、铁观音红茶或福云6号红茶。
步骤(5)的烘烤方式为,先采用50℃以内的低温进行烘烤36小时,再采用70-75℃的温度烘烤1小时。
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所述百香果茶包可将整个百香果与茶叶的有效成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整个百香果的营养成分,易于渗透,方便引用,且便于长期储存。
2、本发明将茶叶与百香果叶填充入百香果中,保留了整个百香果的营养价值,并将其与茶叶融合。在百香果内还加入了食用琼脂粉和支链淀粉酶,利用它们的凝结性将百香果内的茶叶、百香果叶与果肉连结在一起,不易松散,避免透过百香果果体上的切口掉落。
3、在百香果果体周身上间隔均匀的划若干道贯穿百香果皮的切口,烘烤时便于让火候到达百香果内,浸泡饮用时也便于水渗透进出百香果茶包。
4、由于红茶性温,去寒暖胃,百香果活血消炎,搭配在一起可起到养生的效果。经测试结果可知,与普通红茶相比,百香果茶包的水浸出物含量大大提升,茶的浓度升高,从而茶的品质也得到提升。其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大大增加,即糖类、有机酸以及各类维生素的含量大大增多。此外,由于百香果中氨基酸含量丰富,游离氨基酸即茶氨酸的含量增加,增加了茶的口感和营养。咖啡碱的浓度降低,降低了对神经中枢的刺激,减少对睡眠的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对降血糖、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均有良好效果,提高了其药用方面的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百香果茶包的制作工艺,其步骤如下:
(1)采集新鲜的成熟百香果和百香果叶、选取成品梅占红茶茶叶为原料;
(2)将百香果叶切碎备用;
(3)在百香果顶部开设一直径1.5cm的圆形开口,开口处设有一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的百香果皮顶盖,该百香果皮顶盖与百香果果体相互连结。通过开口填入总量为3g的百香果叶和茶叶,其中百香果叶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1;
(4)在百香果中加入0.5g食用琼脂粉和0.5g支链淀粉酶;
(5)在百香果果体周身上间隔均匀的划若干道切口,该切口的深度贯穿百香果皮;
(6)合上百香果皮顶盖,将填充有百香果叶和茶叶的百香果先采用50℃以内的低温进行烘烤36小时,再采用70℃的温度烘烤1小时,得到百香果茶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尤溪县吉昌茶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尤溪县吉昌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76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葛叶复合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菊花茶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