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交叉扩增结合金纳米生物传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1105333.6 申请日: 2016-12-05
公开(公告)号: CN106755358B 公开(公告)日: 2020-09-01
发明(设计)人: 叶长芸;王毅;王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主分类号: C12Q1/6804 分类号: C12Q1/6804;C12Q1/689;C12N15/11
代理公司: 北京市众天律师事务所 11478 代理人: 李新军
地址: 102206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交叉 扩增 结合 纳米 生物 传感 检测 溶血 弧菌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交叉扩增结合金纳米生物传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所述方法在多交叉置换扩增中的交叉引物CP1或CP2的5’端标记生物素,在扩增引物C1或C2的5’端标记半抗原,所述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的扩增产物能被金纳米生物传感器可视化检测。所述方法便捷、快速、敏感、特异,适宜于各种核苷酸片段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属于微生物学领域。

背景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呈丝状,弧状或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形成。该病原体是重要的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是广泛存在于河口、沿海及海洋环境中的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常分离自海产品及临床标本,引起海产品源性的肠热症,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腹泻。据WHO数据统计,副溶血性弧菌被认为是引起海产品源性疾病最主要的因素。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全球每年有7万病人死于海产品源性腹泻,而绝大多数海产品源性的腹泻病例是副溶血性弧菌导致,从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成为各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为了给予临床病人准确快速的治疗,开展海产品监测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发一个省时、省力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和鉴定副溶血性弧菌成为必要。

目前对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增菌培养和生化鉴定。该方法耗时大约5到7天,包括增菌、选择培养及后续的生化鉴定,其劣势是耗时耗力,生化结果的判读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导致结果重复性差,易错判。随着核酸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以PCR为基础的诊断技术(如普通PCR技术,荧光PCR技术)被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然而这些方法依赖于昂贵的仪器设备,需要后续的电泳操作,昂贵的探针合成,以及熟练的操作人员。对于一些落后的实验室无法进行,限制了这些技术的运用。目前运用这些检测技术诊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PCR方法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灵敏度差,检测过程耗时较长,不利于快速检测和应急检测。

为了克服PCR扩增技术的劣势,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恒温扩增技术。恒温扩增技术较PCR技术而言,不依赖于热循环扩增设备,反应速度快,敏感性好。因此,恒温扩增技术有利于实现快速扩增,便捷检测及现场诊断。到目前为止,已发展的恒温扩增技术有10余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滚环扩增(RCA)、链置换扩增(SDA)、解旋酶依赖的恒温扩增(HDA)、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交叉扩增(CPA)等。然而,这些恒温技术实现核酸扩增需要多种酶同时工作,依赖于昂贵的试剂,复杂的操作步骤。因此这些方法的实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在快速诊断领域及欠发达地区。为了克服PCR技术及现有恒温扩增技术的劣势,实现便捷、快速、敏感及特异的扩增核酸序列,在生物、农业、医学等领域,发明人近期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核酸扩增技术,命名为多交叉置换扩增(Multiple Cross DisplacementAmplification,MCDA),相关内容公开于CN104946744A,该专利文件作为现有技术文件构成本申请说明书的一个部分。

MCDA在恒温条件下实现核酸扩增,仅使用一种恒温置换酶、扩增速度快、反应灵敏、特异性高。为了使该技术在生物、医药及卫生领域应用更广泛、更经济。近期,发明人以MCDA为基础,将MCDA技术与纳米生物检测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依赖MCDA技术,实现快速、敏感检测的纳米生物传感技术,该技术被命名为多交叉恒温扩增结合金纳米生物传感的核酸诊断技术(Multiple Cros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label-based goldNanoparticles Lateral Flow Biosensor,MCDA-LFB),相关内容已申请于CN201610872509.4、CN201610942289.8、CN201610982015.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53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