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抑郁症原料药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0262.0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8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新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汉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33/20 | 分类号: | C07D333/20;A61P25/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酸度洛西汀 结晶溶剂 抑郁症 脱烷基 原料药 二甲胺盐酸盐 生物医药领域 金属催化剂 生产成本低 手性催化剂 手性化合物 重结晶技术 转移催化剂 催化性能 反应条件 反应效果 高稳定性 甲基苄胺 酒石酸盐 制备工艺 治疗效果 混合物 高纯度 旋光度 盐酸盐 萘氧基 噻吩基 溶剂 丙胺 收率 制备 残留 清晰 优化 改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抑郁症原料药——盐酸度洛西汀制备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包括以下主要特征:a)在Mannich反应中使用N‑甲基苄胺盐酸盐,不使用二甲胺盐酸盐,使得后续步骤中脱烷基反应效果更好、收率更高;b)不使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或相转移催化剂,改用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催化性能的金属催化剂;c)采用更好的结晶溶剂和去溶剂的方法,避免残留结晶溶剂带来的危害;d)将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放在脱烷基之后进行,并采用独特的重结晶技术,将拆分后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制得较高纯度和较高旋光度的(S)‑N‑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酒石酸盐,使得最终得到的盐酸度洛西汀产品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发明工艺清晰,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成本低,极利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命科学应用领域之生物医药领域,是一种抗抑郁症原料药——盐酸度洛西汀。尤其是一种抗抑郁症原料药——盐酸度洛西汀制备工艺的改进和优化。
背景技术:
盐酸度洛西汀,化学名是(S)-N-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盐酸盐,是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2004年首次在美国和欧盟上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和妇女中至重度紧张性尿失禁症。
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国外专利方面,US20090275760A1、US20100331388A1、WO2011/077443A1、US20120029212A1等资料上有所报道。国内方面,在文献CN102070602A上,发明人王念军对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作出过报道。
现有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工艺,在Mannich中使用的是二甲胺盐酸盐,使得后续步骤中脱烷基反应效果不好;残留的结晶溶剂对人体产生危害;拆分后手性化合物的旋光度不够高等;使得最终产品盐酸度洛西汀达不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发明人对现有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由其是引入金属催化剂这一创新性开发工艺。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在Mannich反应中使用的是N-甲基苄胺盐酸盐,未使用二甲胺盐酸盐,由于苄基较甲基更易离去,使得后续步骤中脱烷基反应效果更好、收率更高;不使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或相转移催化剂,创新性引入金属催化剂;结晶溶剂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并将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放在脱烷基之后进行,并采用独特的重结晶技术,将拆分后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制得较高纯度和较高旋光度的(S)-N-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酒石酸盐,使最终得到的盐酸度洛西汀产品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手段实现的。
a)实现总体路线:
b)步骤包含如下具体工艺:
i)以2-乙酰噻吩、N-甲基苄胺盐酸盐和多聚醛为原料,经Mannich反应,制得1-(N-甲基-N苄基)氨基-3-(2-噻吩基)-3-丙酮盐酸盐。
ii)制备(RS)-(N-甲基-N苄基)-3羟基-3-(2-噻吩基)丙胺。
iii)制备(RS)-(N-甲基-N苄基)-3-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
iv)制备(RS)-(N-甲基)-3-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
v)制备(S)-(N-甲基)-3-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酒石酸盐。
vi)重结晶(S)-(N-甲基)-3-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酒石酸盐,制备高纯度和高旋光性的(S)-(N-甲基)-3-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酒石酸盐。
vii)制备(S)-(N-甲基)-3-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盐酸盐,即盐酸度洛西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汉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汉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02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